捷克共和國於 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4 日舉行的國會大選,由億萬富翁政治家安德烈·巴比什領導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 ANO 取得決定性勝利,贏得國會 200 席中的 80 席,得票率約為 34.5%。此次選舉結果標誌著巴比什政治生涯的顯著回歸,並引發了對捷克共和國未來外交政策走向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其對烏克蘭的立場以及與歐洲聯盟的關係。
巴比什在勝選後表示,他將尋求組建一個由 ANO 黨單獨執政的少數政府,但也承認需要其他政黨的支持。潛在的聯合政府夥伴包括極右翼的自由與直接民主(SPD)黨(得票率 7.9%)和右翼民粹主義的「汽車駕駛員黨」(Motorists,得票率 6.78%)。然而,與這些政黨的結盟可能為其外交政策帶來複雜性,分析人士普遍擔心,與這些黨派的合作可能導致捷克共和國在支持烏克蘭問題上轉向,並可能採取更接近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國的親俄立場。
儘管存在擔憂,巴比什也曾強調其「親歐洲」和「親北約」的立場,並表示捷克企業的軍火出口並非其首要考量,而是將重心放在國內選民的利益上,這顯示出其在外交政策上可能採取一種務實的平衡策略。此次選舉結果對捷克共和國長期以來奉行的親西方外交政策構成了一次重要的審視。
捷克共和國的外交政策傳統上堅定地錨定在歐盟和北約框架內,強調安全合作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將俄羅斯視為重要的安全威脅。2025 年捷克外交政策概念亦強調加強歐盟安全政策和跨大西洋聯繫。巴比什及其 ANO 政黨在競選期間,將重心放在國內經濟議題,如經濟增長、減稅和能源價格,同時對歐盟的綠色協議和移民政策表達了反對意見。這種對國內優先事項的強調,與其對烏克蘭援助的保留態度,以及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緊密聯繫,都預示著捷克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可能面臨調整。
一些觀察家指出,儘管巴比什的競選言論引發了擔憂,但他可能比歐爾班或費佐等領導人更為務實,因為他的商業利益與歐盟資金緊密相連,且他曾向西方保證對歐盟和北約的承諾。捷克總統佩特爾·帕維爾在政府組建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強調國家的親西方方向、歐盟和北約成員國身份以及民主制度的維護是國家安全與繁榮的基石。未來幾週,巴比什與總統帕維爾之間的談判,以及他如何平衡國內政治需求與國際承諾,將是觀察捷克共和國未來走向的關鍵。
此次選舉不僅是捷克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動,更是對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一次重要影響。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捷克共和國的領導層將面臨如何在其國家利益與區域穩定之間尋求平衡的挑戰,這也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更深邃的視角審視合作與共同繁榮的可能性,並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找到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