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保存期限的迷思:鹽、糖與蜂蜜的真實壽命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許多人習慣在食品標示的有效日期一到,就將食物丟棄,深怕食用後對健康造成影響。然而,這種對「過期」的恐懼,往往導致我們丟掉許多實際上仍可安全食用的物品,造成了嚴重的食物浪費。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產生約62萬至300萬公噸的廚餘,若將這些廚餘疊起來,相當於數萬座台北101的高度,這不僅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對環境造成了沉重負擔。深入了解食物的真實保存期限,不僅能為我們省下可觀的開銷,更能實踐更為永續的消費習慣。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鹽、糖和蜂蜜為例,它們的保存期限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長得多。純鹽,作為一種礦物質,其結構極為穩定,不易分解,也無法滋養細菌或黴菌生長,只要妥善保存,幾乎沒有所謂的「保存期限」。即使是添加了碘或抗結塊劑的食鹽,這些添加物可能會隨著時間影響其質地或風味,但鹽本身仍然是安全的,關鍵在於保持乾燥與密封。精製糖在適當的儲存條件下,也能擁有近乎無限的保存期限,因為糖的高濃度能透過滲透壓作用,使微生物脫水死亡。為確保糖的品質,應將其存放在密封、防潮的容器中,置於陰涼乾燥處。雖然糖本身不會變質,但若儲存不當,可能會吸收異味或受潮結塊。許多製造商仍建議在開封後兩年內使用,以確保最佳的風味與質地。蜂蜜被譽為「大自然的長壽食品」,其保存期限幾乎是無限的。這歸功於其極低的含水量和高酸度,這兩項特性共同創造了一個不利於微生物繁殖的環境。即使蜂蜜出現結晶現象,這僅是糖分自然沉澱的過程,並非變質,只需稍微隔水加熱即可恢復。歷史上,考古學家曾在古埃及陵墓中發現數千年前的蜂蜜,這些蜂蜜依然可以安全食用。

許多人對食品標示上的「有效日期」、「賞味期限」等字樣感到困惑,並誤以為一旦超過這些日期,食物就變得不安全。事實上,根據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大部分的日期標示主要關乎的是食品的「品質」,而非「安全」。除非是嬰兒配方食品等特殊情況,大多數食品在過了標示日期後,只要儲存得當且沒有出現異味、霉變或質地異常等跡象,通常仍然可以安全食用。過度依賴日期標示而丟棄尚可食用的食物,是造成食物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應學習運用感官去判斷,並結合對食物特性的了解,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來源

  • Pravda

  • По истечении срока хранения: ГК РФ Статья 889. Срок хранения | КонсультантПлюс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