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伊森·霍克(Ethan Hawke)與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在第75屆柏林國際影展上共同推出的電影《藍月亮》(Blue Moon),深刻地引發了人們對於藝術創作時代變遷的沉思。這部作品聚焦於傑出作曲家洛倫茨·哈特(Lorenz Hart)生命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細膩地重現了1943年音樂劇《奧克拉荷馬!》(Oklahoma!)首映之夜的氛圍。該事件標誌著哈特的前合作夥伴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開始與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合作,這對搭檔不僅徹底革新了音樂劇類型,更開啟了百老匯戲劇的「黃金時代」。
在銀幕上飾演哈特的伊森·霍克,藉由柏林影展的場合,清晰地表達了他對當前電影產業趨勢的看法。他毫不諱言地批評了商業利益至上的主導地位,堅稱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內容的平庸化,無法尊重觀眾對於深度感知與體驗的追求。這位演員同時嚴厲譴責了僅憑社群媒體人氣來選角的行業慣例,稱這種現象為「瘋狂」(madness)。霍克認為,過度追求利潤已經損害了電影藝術的內核,使其偏離了創作的初衷。
這部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羅伯特·卡普洛(Robert Kaplow)拍攝的電影,是對人類脆弱性與友誼本質的一次私密探討。故事設定在《奧克拉荷馬!》大獲成功之後,於紐約的薩迪酒吧(Sardi's)內展開,僅僅涵蓋了一個夜晚的時光。林克萊特以其探索時間流逝的精湛技藝而聞名,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思了成功的短暫性以及創作競爭的複雜性。片中,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出色地詮釋了羅傑斯一角,贏得了評論家的一致讚譽:斯科特更因此在柏林影展上榮獲了最佳男配角銀熊獎的殊榮。
儘管原版的「愛在...」三部曲(Before...)已經畫下句點,霍克仍暗示了潛在的續集,暫定名為「之後」(After)。他強調,任何與林克萊特和茱莉·蝶兒(Julie Delpy)的新合作,都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創作聯盟基礎之上,而非僅僅為了迎合市場。這種對合作真實性的追求,與電影的核心主題相互呼應:藝術的真正價值往往不在於表面的巨大成功,而在於它能夠喚起深刻的內心體驗。哈特的故事——他在《奧克拉荷馬!》首映後數月便與世長辭——強烈且令人感傷地提醒著我們,外界的認可與讚譽,並不總是能與創作者的內在心境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