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獎得主、資深記者琳賽·馬斯蒂斯(Lindsey Mastis)近期發表了她的最新力作,這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AI)對全球音樂產業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該片在國家音樂零售商協會(NAMM)的展會期間進行拍攝,提出了關於在演算法時代,真實藝術價值可能被貶低的尖銳問題。馬斯蒂斯將焦點集中於產業內部存在的巨大張力:一方面是利用AI優化流程的強烈渴望,另一方面則是必須堅守藝術創作完整性的核心需求。
在這部紀錄片中,觀眾聽到了傑克森·布朗(Jackson Browne)和羅珊娜·凱許(Rosanne Cash)等知名音樂家坦誠的心聲與見解。這些業界資深人士表達了嚴重的憂慮,他們認為由機器生成的作品,可能缺乏那種僅源於人類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的深度。當生成式演算法能在轉瞬間創作出任何風格的音樂時,「作曲」這個概念本身便受到了質疑。諸如OpenAI Jukebox或Google MusicLM等神經網路模型,已經展示出令人信服的成果,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缺乏人類參與的情況下,這類音樂是否仍能被視為藝術,以及其所有權該如何界定。
全球創作圈正積極討論倫理困境與著作權問題,使得情況更加複雜。如果一位作曲家將神經網路視為輔助工具,僅負責設定參數並進行修改,他或許能主張擁有著作權。然而,「工具」與「共同創作者」之間的界線卻變得模糊不清,難以劃分。專家指出,在音樂產業既有的困境——例如藝人版稅過低和內容趨於單一化——的基礎上,AI又增添了一項新的挑戰:它有能力生成「病毒式傳播」的熱門歌曲,這潛在地將活生生的創作者作品推向次要地位。
馬斯蒂斯呼籲採取一種審慎且平衡的態度,堅持必須制定清晰的倫理規範與透明度原則。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更關乎社會選擇以何種方式來滋養其感官認知。與此同時,一些藝術界人士強調,正是在市場被機器產品過度飽和的環境下,由人類親手、用心創作的作品,其價值反而可能成倍增長,成為一種獨特且備受追捧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