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99942「智神星」(Apophis)在2004年首次被發現時,因其潛在的撞擊地球風險而引起廣泛關注。然而,經過後續的精密觀測,科學家們已確認在未來至少一百年內,該小行星對地球沒有任何撞擊威脅。這顆小行星的名稱源自埃及神話中的混亂與毀滅之神阿波菲斯(Apophis),象徵著其最初被認為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機遇將於2029年4月13日來臨,屆時「智神星」將以約32,000公里的近距離掠過地球。這個距離比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運行高度還要近,甚至在歐洲、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肉眼就能觀測到它劃過夜空。這次近距離接觸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已知有記錄以來,如此大小的小行星最接近地球的一次,更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科學研究機會。
在這次飛越過程中,地球強大的引力將顯著改變「智神星」的軌道。目前,「智神星」屬於阿登型小行星(Aten),其軌道半徑小於地球,並會穿越地球軌道。然而,在2029年與地球的近距離互動後,它將被重新歸類為阿波羅型小行星(Apollo),其軌道半徑將擴大,超過地球的軌道半徑。這種軌道的轉變,以及地球引力對其自轉和形狀可能造成的影響,都將是科學家們深入研究的重點。
「智神星」與大多數小行星一樣,是約46億年前太陽系早期形成的殘餘物,主要起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長久以來,行星間的引力作用,特別是木星的影響,逐漸改變了它的軌道,使其成為一顆近地小行星。這次飛越不僅能幫助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理解近地小行星的物理特性,例如其結構、密度和表面狀況,還能驗證和完善現有的行星動力學模型。
為了最大化這次科學探索的價值,全球的太空機構和科學研究單位正積極部署相關任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已將其「OSIRIS-REx」探測器重新命名為「OSIRIS-APEX」,計劃在「智神星」飛越地球後不久與之會合,近距離觀察其表面並研究其物質組成。歐洲太空總署(ESA)也將派遣「RAMSES」(快速智神星任務太空安全)探測器,在飛越前後對「智神星」進行詳細觀測,包括部署小型衛星進行近距離研究。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DESTINY+」任務也計劃在前往另一顆小行星的途中,順道飛越「智神星」。
透過這些多方面的協同觀測,科學家們期望能更全面地了解這顆小行星,並從中獲得關於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寶貴線索。這次「智神星」的近距離飛越,不僅是一次天文奇觀,更是人類拓展對宇宙認知、提升行星防禦能力的重要契機,展現了科學合作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