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DO)於2025年9月11日捕捉到的影像,一個規模約達50萬公里的巨大蝴蝶狀日冕洞正朝向地球釋放強烈的太陽風,預計將於2025年9月14日左右抵達,可能引發地磁風暴。
日冕洞是太陽外層大氣中溫度較低、密度較小的區域,其磁場線延伸至外太空,加速了太陽風的逸出。當這些高速帶電粒子流與地球磁場互動時,可能引發極光現象。目前的預測顯示,從2025年9月13日至14日之間,地球可能經歷從活躍等級到G1(輕度)等級的地磁風暴,甚至有升級至G2(中度)等級的可能性。
科學家們正密切監測此現象,以評估其對衛星運作及地面科技系統的潛在影響。NASA的SDO自2010年2月11日發射以來,持續從約9300萬英里的距離觀測太陽,旨在深入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過去的研究顯示,太陽風暴可能干擾衛星導航、無線電通訊,並在極端情況下影響電力系統,例如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的大停電事件便是由太陽風暴引起。
雖然太陽風暴可能對科技基礎設施造成影響,但NASA也曾指出,太陽風暴本身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傷害。然而,部分研究和觀點認為,地磁活動的變化可能對體質敏感者產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影響,例如頭痛、疲倦或情緒波動等。不過,對於台灣這類低緯度地區,天文館表示,此類現象的影響通常較為輕微。
此次的日冕洞事件,再次凸顯了太陽活動的動態本質及其對地球空間天氣的顯著影響。持續的觀測與研究對於理解並減緩這些影響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