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早期乾旱與生命起源的關鍵轉折

编辑者: Tasha S Samsonova

一項由瑞士伯恩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進行的最新研究,利用高精度的錳-53放射性衰變測定技術,將地球形成初期化學組成的確立時間精確到百萬年以內。研究結果顯示,在太陽系形成後的短短三百萬年內,地球的化學組成便已定型,當時的地球是一顆極度乾燥的岩石行星,缺乏孕育生命的必要元素,如水和碳化合物。這項發現支持了「晚期隕石撞擊說」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必需元素是在月球形成後,由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撞擊帶來的。

科學家們推測,早期地球的乾燥狀態與後來一次重大的行星撞擊事件有關,這次撞擊很可能是由一顆名為「忒伊亞」(Theia)的行星與早期地球的碰撞所引起。這次撞擊不僅為地球帶來了至關重要的揮發性物質,如水和碳化合物,為生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也可能與月球的形成有關。

錳-53是一種具有約三百八十萬年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其衰變產物為鉻-53。透過精確測量這種同位素的衰變,科學家能夠準確測定地球早期物質的形成年代。伯恩大學的研究團隊憑藉其在分析地外物質方面的國際領先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得以實現對數十億年歷史的材料進行精確的年代測定。

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理解,也為探討其他行星的宜居性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聚焦於這次關鍵的撞擊事件,並建立更完善的模型來解釋地球和月球的物理及化學組成。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並透過對早期地球環境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一窺生命如何在看似嚴酷的條件下,最終得以誕生與繁衍。

來源

  • ScienceDaily

  • New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