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呼吸超過兩萬次,這是一個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自動過程。吸入的氧氣支持身體機能,轉化為二氧化碳後呼出。然而,與氧氣一同進入體內的還有氮氣、細菌和病毒等其他分子。這些混合物提供了關於我們周遭環境的豐富資訊,而我們擁有的嗅覺,正是為了解讀這些資訊而生的專門感官。
透過嗅覺,我們即使閉著眼睛也能辨識人,避開潛在的危險,甚至能喚起童年夏日的記憶。但這個位於鼻腔內的「偵探」是如何運作的呢?在第十五屆 Naukas Bilbao 科學節上,物理化學專家、巴斯克大學化學系教授 Elixabete Rezabal 博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嗅覺背後的化學奧秘。傳統理論認為,鼻腔深處靠近大腦的受體蛋白會捕捉外部分子,當分子形狀契合時,便會啟動一個訊號,由大腦識別為某種氣味。這個由諾貝爾獎得主 Linda Buck 和 Richard Axel 在 2004 年提出的理論,解釋了嗅覺的基本機制。
然而,Rezabal 博士指出,單憑形狀並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現象。例如,為何形狀相似的分子會有截然不同的氣味?一個聞起來像青草的酒精分子,若將其中的氧原子替換為硫原子,其分子幾何結構幾乎不變,但氣味卻會變成硫磺般的惡臭。這顯示出僅憑分子形狀不足以完全闡釋氣味的感知。
為了解決這個謎題,Rezabal 博士提出了物理學家 Luca Turin 及其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者們的理論。他們在 1996 年提出,我們的鼻子偵測的並非分子的形狀,而是其「量子振動」。這個假說源於一個觀點:分子在室溫下會持續振動,而這些振動並非隨機,而是「量子化」的,意味著只有特定的振動模式是允許的,每種模式都有其獨特的能量。以水分子為例,它有三種主要的振動模式,每種模式都對應著特定的能量。如果水分子從周遭環境吸收了精確數值的能量,它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振動,躍遷到更高的能量狀態。
而「重水」(氘水)與普通水具有相同的形狀,但其氫原子被氘原子取代,氘原子核心多了一個中子,這使得原子質量增加,進而改變了振動模式之間的能量躍遷所需能量。因此,儘管形狀相同,它們的振動卻有所不同。Turin 博士推測,如果嗅覺是基於振動,那麼應該能夠區分水和重水。為驗證此點,他與團隊進行了實驗,利用嗅覺極為靈敏的果蠅進行測試。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果蠅會被水吸引,卻排斥重水。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的鼻子是如何偵測這種量子現象的呢?
基於這項引人入勝的實驗,科學家們發展出「量子鼻道隧道」的概念。該機制利用電子的量子特性,透過分子的振動來識別它們,這與實驗室中的光譜儀(如非彈性電子穿隧光譜儀)原理相似。目前的理論認為,當一個分子與受體結合時,一個電子必須從蛋白質的一個部分轉移到另一個部分,這個轉移過程會產生能量交換,並向大腦發送訊號。重要的是,分子在常溫下總是處於最低能量狀態。然而,如果分子躍遷到更高振動模式所需的能量,恰好等於電子在轉移過程中釋放的能量,那麼這種能量交換就會發生,大腦便會感知到相應的氣味。反之,如果能量不匹配,則不會發生電子轉移,氣味也無法被感知。
除了科學探索,Turin 博士更將這項嗅覺振動理論應用於創立 Flexitral 公司,服務於香水產業。透過計算分子的振動模式,他能夠找到更經濟實惠的替代化合物,來取代那些因獨特香氣而價格高昂的珍貴成分,因為這些替代品具有相似的振動頻率,因而能產生相同的氣味。Rezabal 博士在 Naukas Bilbao 2024 的演講中總結道,量子力學雖然看似遙遠,卻比我們想像的更貼近日常生活,因為「我們身體的許多現象都基於量子原理」。就嗅覺而言,所有證據都指向振動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