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中,位於地表上方 50 至 100 公里處的中層大氣,由於其難以觸及的特性,至今仍是科學探索的未知領域。傳統的飛行器如飛機和衛星,在進入此高度範圍時面臨技術上的挑戰。然而,對此區域動力學的深入理解,對於提升天氣預報的精準度及氣候模型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一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開創性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太陽光進行探測的新穎方法。研究團隊開發出輕巧的結構,這些結構能藉由太陽能自行漂浮並產生持續推力。這些裝置主要由陶瓷氧化鋁製成,底部覆蓋一層鉻,利用「光泳效應」(photophoresis)原理運作。光泳效應是指當氣體分子接觸到物體受光照射而變暖的一側時,會比接觸到較冷一側的分子產生更大的作用力,進而推動物體前進。此現象通常微弱,但在低壓環境下則能產生顯著的推力。
這種創新技術為高層大氣的探索開啟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夠收集風速、氣壓和溫度等關鍵數據,填補了先前難以取得的數據缺口,這對於校準氣候模型和改進天氣預報具有極大的價值。研究人員預測,若能實現技術的全面潛力,在未來十年內,由這類裝置組成的飛行器陣列將能收集到關於中層大氣溫度、氣壓、化學成分和風力動力學的高解析度數據。
此外,類似的裝置還可能應用於電信領域。透過部署一系列漂浮的通訊天線,它們能夠提供與低軌衛星相當的數據傳輸能力,且由於更接近地面,其延遲時間也更短。這項研究不僅是利用太陽能技術進行大氣探索的一大步,更有望對氣候科學和衛星通訊產生深遠影響。
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 Ben Schafer 領導的團隊,以及賓州大學的 Igor Bargatin 教授的研究,都為此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裝置的設計靈感部分來自於 19 世紀的克魯克斯輻射計,透過先進的奈米製造技術,將其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大氣探索任務中。例如,由哈佛大學衍生出的新創公司 Rarefied Technologies,正積極將此概念商業化,以期實現高空天氣監測的目標。這些微型裝置的潛力,甚至延伸到對火星等其他行星大氣的研究,為太空探索帶來了新的契機。這項技術的發展,預示著我們對大氣層最難以捉摸區域的理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