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油滴的永恆之舞:挑戰表面張力的極限與動力學類比現象

编辑者: Vera Mo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軟介面工程力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流體動力學領域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他們透過實驗證實,一顆直徑僅有1.6毫米的矽油滴,能夠在持續震動的固體表面上維持彈跳長達五分鐘,甚至可能更久。這項在室溫下進行的實驗,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於液體與固體相互作用機制的既有認知,揭示了微觀世界中潛藏的穩定動力學現象。

過去的觀察通常需要液體浴槽來維持液滴的長時間彈跳,但本次成就的關鍵差異在於,研究團隊採用了原子級光滑的雲母板作為支撐基底。科學家們發現,這顆液滴的行為模式——無論是像籃球般規律地彈跳,或是藉由氣墊快速滑動——完全取決於震動的頻率與振幅設定。為了賦予這項發現堅實的科學基礎,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耦合線性彈簧模型,能夠根據液滴本身的變形情況,精確預測其彈跳軌跡。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已於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

這種持續彈跳的效應被視為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的動力學類比。在經典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中,蒸氣會在高熱表面上的液滴下方形成氣墊;然而,在此次實驗中,是由固體基板的震動所產生的動力學力量,將這種宏觀現象穩定地維持了驚人的長時間。在其中一個記錄到的情境中,當研究人員激發第二個球形諧波模式時,液滴會進入一種「束縛狀態」,其運動被固定在一層薄薄的空氣層之上。這有力地證明了液體的內部結構及其自我變形的能力,是維持這種可控「舞蹈」的關鍵因素。

這項發現的實際應用價值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對精確度要求極高的產業,例如製藥業。能夠在空氣環境中操控微小的液體體積,同時避免污染或蒸發的風險,為微量給藥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作為應用潛力的證明,EPFL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利用微小的壓縮空氣噴流「鑷子」,實現了對液滴運動的橫向控制,展顯了主動引導這些微觀過程的巨大潛力,預示著未來精密流體操控技術的革新。

來源

  • Mirage News

  • The tiny droplets that bounce without bursting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