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世紀以來,關於巨浪突然襲擊船隻和平台的傳說,一直被視為是水手的迷信。然而,1995年1月1日北海德勞普納石油平台遭遇80英尺(約25.6公尺)巨浪的事件,提供了首份無可辯駁的科學數據,將這些傳說轉變為密集研究的對象。喬治亞理工學院的Francesco Fedele領導的一項對近二十年北海海浪數據進行的開創性調查顯示,巨浪並非統計上的異常現象,而是可以用基本物理學來解釋的,這挑戰了先前的理論,並對這些強大的海洋現象提供了新的理解。
研究發現,巨浪主要由兩種過程形成:「線性聚焦」,即來自不同方向的波浪偶然對齊,以及「二階束縛非線性」,這會加劇和放大波峰。這些機制共同作用,可以產生比傳統模型預測大得多的波浪。這項新發現對航海安全和工程具有關鍵意義。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等組織和行業領導者正致力於將這些見解整合到預報模型中,以更好地預測巨浪的發生,從而減輕船隻和海上結構的風險。此外,將機器學習應用於龐大的海浪數據集,有望解鎖更深入的見解。例如,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工智能模型,能夠提前五分鐘預測巨浪的出現,這為海上人員爭取了寶貴的應對時間。該模型利用了超過10億個波浪數據點,以識別可能導致巨浪形成的因果變數,並開發出能夠計算巨浪形成機率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