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引力或能誘發量子糾纏 倫敦學者研究顛覆物理學界百年認知
编辑者: gaya ❤️ one
近期一項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開創性研究,正為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古典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鴻溝帶來了新的詮釋視角。這項由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Joseph Aziz與Richard Howl進行的研究指出,即使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古典引力,也可能在巨大質量的粒子之間誘發量子糾纏現象。此一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觀察到糾纏現象,即證明引力本質為量子」的堅定信念。
此項理論突破的根源,可追溯至物理學巨擘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在1957年提出的思想實驗。費曼當時設想,若能將一個具有質量的物體置於量子疊加態,並觀察其重力場如何與之作用,便能窺見引力的量子本質。過去的理論框架多半假設,古典引力僅能傳遞古典資訊,無法媒介量子糾纏,因此,若觀察到糾纏,便被視為引力量子化的確鑿證據。
然而,Aziz與Howl的研究透過將重力交互作用擴展至完整的量子場論框架,發現古典重力場與量子物質耦合後,能透過涉及「虛粒子」的物理過程傳輸量子資訊,進而產生糾纏。這種效應的尺度與純粹量子重力理論所預測的結果有所不同,為未來的實驗設計提供了區分依據。
這項研究的影響深遠,它暗示著,過去用來驗證量子重力的實驗設計,可能需要重新審視。例如,維也納大學的Markus Aspelmeyer以及倫敦大學學院的Sougato Bose等團隊,正積極進行的桌上型實驗,旨在探測微小質量所產生的重力場的量子特性,如今面臨了新的解讀空間。過去的觀點認為,若兩質量間產生糾纏,則引力場必然是量子的;但新研究表明,即使場是古典的,透過「虛物質傳播子」仍可間接促成糾纏,使得糾纏本身不再是量子重力的「一錘定音」的鐵證。
儘管如此,科學界對於此結論仍有不同聲音,例如Chiara Marletto等學者認為新研究所描述的機制實質上是古典重力與量子物質間的「非局域交互作用」。然而,無論爭議如何,所有參與者皆認同,任何能探測到重力誘發糾纏的實驗,都將是物理學界的一大轉捩點。這場關於自然基本規律的探索,正引導著人類的認知視野,從表象的對立走向更深層次的統一與協作。
來源
ФОКУС
67 лет эксперимент Фейнмана ждал проверки — Nature доказал, что он не докажет квантовую гравитацию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