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摩艾石像遷移之謎:復活節島巨石像「直立行走」的真相
编辑者: Ирина iryna_blgka blgka
復活節島(拉帕努伊島)作為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之一,其巨大的摩艾(Moai)石像如何被運送到位,數十年來一直是考古學界既驚嘆又困惑的謎團。這些單塊巨石的高度接近10公尺,重量可達70噸,卻是在沒有金屬工具或輪子的情況下,由古代島民雕刻而成。一項發表於2025年《考古科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的最新研究,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證明這些石像確實能夠「直立行走」,這歸功於其精巧的工程造型和類似擺錘動力學的物理原理。
來自賓漢頓大學的人類學家卡爾·利波(Carl Lipo)與亞利桑那大學的同事特里·亨特(Terry Hunt)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團隊。他們運用數位模擬、實地觀察以及物理實驗,旨在驗證古老的「摩艾行走」假說。研究人員詳細分析了近962座已知的石像,其中包含62座位於從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採石場延伸出的古老道路沿線的「道路摩艾」。
這些被稱為「道路摩艾」的石像展現出共同的特徵:它們擁有寬闊的D形底部,並且身體略微向前傾斜。這種結構設計巧妙地轉移了石像的重心,使其能夠穩定地左右搖擺,彷彿邁開步伐。這種設計是實現「行走」的關鍵,利用了平衡與慣性的原理。
為了驗證此模型,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與原始石像比例相同的全尺寸複製品,其重量為4.35噸。他們利用三條長繩索,並由一支18人的團隊操作,成功地在短短40分鐘內將複製品移動了100公尺。實驗結果顯示,當兩側的人員交替拉動繩索,產生受控的搖擺時,石像確實可以保持垂直姿態向前移動。
這種方法不僅證實了「行走」的可能性,而且被證明是資源節省的。相比於傳統理論中涉及使用木材或雪橇拖曳石像,這種搖擺移動法所需的人力和資源要少得多。這挑戰了過去認為運輸過程極度耗費資源的觀點。
新研究進行的虛擬模擬計算了不同尺寸石像所需的參與人數。結果顯示,啟動移動大約只需要15人,而維持步伐則可能只需要更小的團隊。一尊「行走中」的摩艾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300公尺,每一步的長度約為90公分。出乎意料的是,體積更大的石像移動速度並未較慢,反而可能因為其質量和慣性而邁出更長的步伐。
將這些結果與考古發現進行比對,產生了特別的啟示。許多未完成或倒塌的摩艾石像位於採石場2公里範圍內,這表明它們很可能是因為運輸失敗而被遺棄,而非如過去所認為的儀式原因或資源匱乏。用於運輸石像的古老道路具有獨特的凹形,平均寬度約4.5公尺,這有助於在移動過程中穩定石像。
研究人員推測,道路和石像本身是作為一個整體工程系統被創造出來的,其形狀和地形相互適應,以確保安全的「行走」運輸。這些結論不僅解開了一個長期存在的考古學難題,也重新定義了古代拉帕努伊社會的技術能力。
總而言之,卡爾·利波及其同事的工作有力地證實了古代拉帕努伊工匠的智慧,不在於運用蠻力,而在於懂得如何協調地利用自然法則。這項研究展示了理性、平衡的工程學範例,它建立在對平衡和物理學的深刻理解之上,同時與島民的口述歷史完美吻合——他們世世代代都在講述摩艾石像「自己走」到它們的位置。他們的石像確實能夠「行走」——而今天,科學終於證明了其具體實現的方式。
來源
LaVanguardia
Scientific Reports
Ars Technic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