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海昏侯墓發現兩千年前《詩經》完整版本

编辑者: Ирина iryna_blgka blgka

漢代竹簡上的卷軸。來源:Tbatb /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4.0

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宣佈了一項近年來極其重要的發現:出土了古代典籍《詩經》的竹簡手稿。《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且備受尊崇的著作之一。這份獨特的文獻是在漢代漢武帝之孫——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中被發掘出來的。該墓地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至今已持續進行了十餘年的密集考古勘探工作。

完整的《詩經》寫在竹簡上。照片:China Daily / X

這批珍貴的手稿由數百枚狹長的竹簡組成,古代書吏以墨水將文字書寫於其上。每枚竹簡的長度約為二十三公分,單面可容納二十至二十五個文字。為了不損害這些脆弱的文物,專家們利用紅外線掃描技術成功還原了竹簡上的內容。這項技術的應用對於保護和解讀古代文獻至關重要。

經研究證實,這份竹簡手稿收錄了三百零五篇詩歌,總計七千二百七十四行。這個數量與經典傳世版本《詩經》的篇幅完全吻合。因此,這次出土的文本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詩經》版本,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根據考古發掘隊負責人楊軍的說法,這項發現對於理解西漢時期的文化體系與教育制度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學者們推測,由於《詩經》在當時被視為中國貴族教育的必修課,因此這份竹簡文本很可能曾被用作儒家教育的教材或範本。

墓主劉賀,海昏侯,在漢代歷史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他是當時最具權勢的統治者之一漢武帝的孫子。劉賀在祖父去世後曾短暫繼位,但在位僅二十七天後即被廢黜,隨後被封為海昏侯。儘管他統治時間極短,但其墓葬的豐富程度,卻反映了那個時期貴族階層所具備的高度文化修養和對傳統教育的重視。

始於二零一一年對海昏侯墓的發掘,已經出土了大量無價的文物。其中包括金飾、青銅器皿、樂器、銅鏡,以及數百枚刻有文字的竹簡。然而,這份完整的《詩經》手稿無疑是這次考古工作的核心成果,它極有可能改變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字史和詩歌典範發展的既有認知。

《詩經》在中華文化中擁有崇高的地位。普遍認為,它編纂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至七世紀之間,隨後由孔子進行整理,並將其列入「五經」之一。這部詩集中的詩歌描繪了古代社會的生活、禮儀與世界觀,體現了自然、國家與人之間的和諧理念。數千年來,該文本一直是儒家道德教育的基石,被視為倫理價值觀最重要的淵源。

現代科技對於這批古代文獻的保存與解讀發揮了關鍵作用。研究人員借助紅外線與三維掃描儀,成功讀取了那些難以辨識的文字,並重新編排了竹簡的順序。未來幾年,考古團隊計劃將修復後的文本進行數位化出版,以便全球學者能夠將其與後世版本進行比對,進一步釐清古代中國語言和詩歌形式的演變歷程。

劉賀墓中完整版《詩經》的重見天日,不僅是一項重大的考古事件,更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象徵。它證明了兩千多年前奠定的知識與文學傳統至今仍充滿生命力,維繫著古代與現代之間緊密的聯繫。

來源

  • thetimes.gr

  • Full version of ‘Book of Songs’ found at Haihun tomb - Global Times

  • 2,000-Year-Old “Book of Songs” Discovered in China, First Complete Copy Ever Found - GreekReporter.com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