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已經鑒定了傳統亞洲小麥品種中能夠抵抗黃銹病的基因,這是一種威脅全球小麥生產的主要真菌病害。 這一發現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策略,即增強商業小麥作物的抗病性。 黃銹病由小麥條銹病菌引起,影響著全球約88%的麵包小麥產量。 它對小麥產量構成重大威脅。 蘇黎世大學 (UZH) 的研究人員發現,來自亞洲的傳統小麥品種擁有對這種毀滅性疾病具有抵抗力的基因。 由清水健太郎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傳統亞洲小麥品種中發現了兩個賦予黃銹病抗性的基因組區域。 這些基因可以轉移到商業小麥品種中以對抗這種疾病。 這項研究強調了傳統小麥品種中遺傳多樣性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幾十年來,小麥育種一直側重於高產品種,這降低了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農民在不同地區種植的傳統小麥品種保留了更廣泛的遺傳基礎。 這些品種,尤其是來自亞洲的品種,為提高現代小麥的抗病性提供了尚未開發的潛力。 在攻讀博士期間,Katharina Jung 研究了小麥的黃銹病抗性,並與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 (CIMMYT) 和日本的京都大學合作。 她篩選了來自日本、中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傳統和現代小麥品種。 在瑞士和墨西哥進行了田間試驗,以識別抗病植株。 Jung 鑒定了兩個以前未被描述的基因組區域,稱為數量性狀位點 (QTL),它們有助於黃銹病抗性。 其中一個區域是在來自尼泊爾的傳統品種中發現的,而另一個區域則更廣泛地出現在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中國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傳統品系中。 喜馬拉雅山南部地區被認為是黃銹病病原體的起源地。 研究人員推測,來自該地區的傳統品種可能擁有對黃銹病的獨特而穩定的抗性。 這一發現強調了保護傳統小麥品種作為對抗新出現的威脅的遺傳性狀來源的價值。 保護遺傳多樣性和傳統小麥品種對於對抗疾病至關重要。 農民已經種植這些品種幾代人了,這對未來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品種的使用和惠益分享應與當地社區密切合作,認識到他們的知識和實踐。 與京都大學的合作對該項目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強調了國際夥伴關係在科學進步中的價值。 UZH 全球資助計劃支持了該項目。 UZH 和京都大學之間的聯盟於 2020 年轉化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亞洲小麥品種是抵抗毀滅性黃銹病的關鍵
编辑者: Katia Remezova Cath
來源
Seed World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