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彗星 3I/ATLAS 異常現象持續:噴射「反彗尾」挑戰科學界既有認知

编辑者: Uliana S.

科學家已記錄到至少4-5股自彗星彗發噴出的噴流。

對星際彗星 3I/ATLAS 的持續觀測,不斷揭示出超越標準宇宙天體模型的特性。作為第三個被確認進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該天體於 2025 年 7 月 1 日由位於智利的 ATLAS 系統成功捕捉。自那時起,3I/ATLAS 便成為科學界密切關注的焦點,促使研究人員重新審視遙遠宇宙角落中發生的物理過程,並刺激了對星際天體形成機制的新思考。

2025 年 11 月 8 日獲取的最新影像捕捉到了令人震驚的景象:彗核噴發出至少 4 到 5 股清晰可辨的噴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噴流形成了所謂的「反彗尾」,其方向竟反常地指向太陽。這對於一般彗星而言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大大增加了其神秘性。此外,中國的「天問一號」軌道探測器也為此項研究提供了寶貴數據,它在 2025 年 11 月 7 日成功拍攝了這顆星際來客。包括 M. Yager、G. Remann 和 E. Prosperi 在內的專家,以及 ATLAS、NASA 和歐洲太空總署等國際組織,目前正積極籌備未來的監測計畫。

3I/ATLAS 的種種異常現象,為科學理解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該天體以逆行軌道運行,其隨機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僅有 0.2%,這本身就暗示了其獨特的起源。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氣體羽流的組成:鎳的含量相較於鐵顯著偏高,這甚至讓人聯想到工業合金的成分。此外,部分數據顯示,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火星和金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完美重合,這種巧合的機率也僅有 0.2%。這些統計上的怪異之處,促使包括哈佛大學教授 Avi Loeb 在內的研究人員,開始考慮超越標準彗星活動的假說,甚至推測其可能具有技術起源。

光譜分析顯示,這顆彗星呈現出明顯的藍色調,有別於典型的太陽光譜反射。科學家們還測量到了非重力加速度,這種加速無法單純用可見物質的蒸發來解釋,因此被比喻為「引擎啟動」。儘管太陽等離子體曾發生強烈的噴發(通常會剝離普通彗星的彗尾),但 3I/ATLAS 卻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根據估計,它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彗星之一,年齡超過 70 億年。關鍵問題集中在這種加速度的機制以及其化學組成上,特別是考慮到羽流中的水含量極低,按質量計算僅佔 4%。

鎳與氰化物比例的統計學上的不可思議性,為研究增添了更多懸念,其自然發生的機率僅為 1%。利用甚大望遠遠鏡(VLT)數據進行的新研究推測,鎳和鐵可能與低昇華溫度的有機金屬化合物有關,例如四羰基鎳。這解釋了為何在受熱時鎳會比鐵更早出現,為理解即使是最不可思議的元素組合,也可能反映了其他恆星系統中形成的自然條件開闢了道路。該天體將於 2025 年 12 月 19 日接近地球,保持 2.7 億公里(屬於安全距離)的距離,隨後於 2026 年 3 月 16 日掠過木星。對 3I/ATLAS 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讓我們得以觀察物質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極具科學價值。

來源

  • NDTV

  • NDTV

  • NDTV

  • NDTV

  • NDTV

  • NDTV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