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捕捉星際訪客3I/ATLAS:揭示宇宙過客的新數據

编辑者: gaya ❤️ one

天問-1號火星任務的軌道探測器觀測並紀錄了星際彗星3I/ATLAS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近日證實,「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的軌道飛行器成功地對星際彗星3I/ATLAS進行了觀測。這次觀測是在該天體距離地球約3000萬公里時完成的,標誌著人類迄今為止記錄到的,與太陽系外天體最為接近的接觸之一。透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入處理,科學家們不僅精確地捕捉了這顆彗星的獨特特徵,還製作了它在太空中運動的動態模擬動畫。這項觀測成果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於恆星系統之外宇宙現象的理解。

Tianwen-1 火星任務軌道器觀測並記錄了星際彗星 3I/ATLAS

3I/ATLAS是繼「奧陌陌」(Oumuamua,2017年)和2I/鮑里索夫(2I/Borisov,2019年)之後,第三個被確認來自其他恆星系統的訪客。它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望遠鏡首次發現。該天體具有明顯的雙曲線軌道,這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其星際起源。根據推測,這顆彗星的年齡可能介於30億至110億年之間,並可能起源於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它在2025年10月29日和30日通過了近日點——即最接近太陽的點,距離約為1.4天文單位(約2.1億公里),飛行軌跡位於火星軌道範圍內。預計它將於2025年12月19日最接近地球,屆時距離約為1.8天文單位(約2.69億公里)。

對於3I/ATLAS的觀測,在學術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曾指出該天體存在異常特徵,例如其軌道與太陽系平面吻合,以及逆行運動的現象,這些特性一度引發了關於其可能為人造物體的猜測。然而,包括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在內的大多數專家堅持認為,儘管3I/ATLAS展現出一些不尋常的特性,例如彗尾朝向太陽,以及化學成分中含有鎳但鐵含量較低,但它本質上仍是一顆彗星。根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這顆彗星呈現出非典型的藍色調,並且經歷了與太陽等離子體噴射物直接碰撞的罕見事件,這為科學記錄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天問一號」任務於2020年7月發射升空,此前已在火星探測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該任務的軌道器於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對火星地表以下深達80米的土壤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大約30億年前存在水活動的跡象。任務組件中還包括了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後者已於2022年5月進入休眠狀態。中國國家航天局目前正積極尋求合作夥伴,以推動下一階段的「天問三號」任務,該任務計劃於2028年執行,目標是從火星採集樣本並將其帶回地球。

來源

  • Index.hu

  • Portfolio

  • 24.hu

  • Scientific European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