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利用ASAS-SN與JWST鎖定首個紅巨星超新星候選者

编辑者: Uliana S.

星系 NGC 1637,SN2025pht 是超新星候選體所在的位置。由哈勃太空望遠鏡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所組成的合成影像。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了一項重大發現:他們成功識別出第一顆預計將以劇烈超新星爆炸結束生命的紅巨星。這項里程碑式的成就,詳細記錄於 2025 年 10 月 8 日發表的《天文物理通訊》(Astrophysical Letters)中,旨在解開天文學界長期存在的謎團。這顆被命名為 SN2025pht 的恆星,位於距離地球約 3900 萬光年之外的 NGC 1637 星系內。根據預測,它將在未來數百萬年內爆發成超新星,最終留下脈衝星或黑洞。

這項突破性的觀測成果,歸功於查爾斯·基爾帕特里克(Charles Kilpatrick)和阿斯溫·蘇雷什(Aswin Suresh)對「全天自動化超新星巡天」(ASAS-SN)系統所收集數據的細緻分析。ASAS-SN 系統持續監測恆星亮度的突發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是即將發生災難性事件的先兆。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哈伯望遠鏡(Hubble)的歷史檔案數據,精確地確定了這顆恆星的性質和位置,從而確認了它作為紅巨星超新星候選者的身份。儘管理論模型早已推測紅超巨星應是大多數超新星的前身,但直接捕捉到此類天體一直難以實現,成為天文觀測中的一大挑戰。

這種理論與觀測之間的差異,被認為是受到觀測技術限制的影響:在轉變為超新星的階段,恆星可能會產生大量塵埃,遮蔽其可見光,並將光譜特徵推向紅外線波段。對於 SN2025pht 而言,這些塵埃主要由碳組成,並透過緩慢但強勁的恆星風吹散。在 ASAS-SN 初步發現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對 SN2025pht 進行了專門觀測,確認了強烈的紅外輻射。基爾帕特里克博士推測,過去對超新星尺寸的評估可能被低估了,因為哈伯望遠鏡缺乏足夠的紅外能力來全面描述這些被塵埃「紅化」的天體。

JWST 分析塵埃雲和紅外線物體的能力,可能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過去記錄的垂死恆星分類。基爾帕特里克博士深信,隨著 JWST 檔案資料的累積,未來發現這些罕見的紅巨星超新星前身將變得更加常規。然而,他也指出,要成功鎖定這類恆星,它們必須足夠接近,才能被哈伯望遠鏡進行初步觀測;因此,JWST 仍需數年時間才能累積大量數據。此一發現與早期的觀測結果相互呼應,例如在 M74 星系中的超新星 2003gd 事件,當時哈伯望遠鏡和雙子座望遠鏡在爆炸前 6 至 9 個月記錄到一顆紅超巨星,證實了涼爽的紅超巨星是 II-高原型超新星的直接前身。像 SN2025pht 這樣利用紅外線數據的方法,有望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學界的「紅超巨星問題」,即觀測到的前身星質量與理論預期質量之間的差異。

來源

  • Sciences et Avenir

  • ASAS-SN | aavso

  • “Assassin” Targets Supernovae in Our Neighborhood of the Univers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