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樣本揭示稀有隕石碎片:重塑月球水循環與太陽系物質交換的認知
编辑者: Uliana S.
中國「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帶回的月球物質,其最新分析結果為我們理解太陽系動態開啟了嶄新篇章。科學家們在這些從未探索過的月球背面採集的樣本中,發現了極為稀有的隕石碎片。這項發現有力地支持了太陽系內外區域之間物質交換比原先預期更為頻繁的觀點。這項研究成果已詳盡發表於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為月球水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GIG)的研究團隊,在月球表面的風化層中識別出被歸類為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顆粒。這類富含碳的星體通常在火星軌道之外的遙遠區域形成,且在地球上已知的隕石中佔比不到百分之一,因此,在月球上發現它們具有非凡的意義。CI球粒隕石以其高含量的水和有機化合物而聞名,性質類似於其他任務研究過的龍宮(Ryugu)和小行星貝努(Bennu)。
「嫦娥六號」任務於2024年成功將1935.3克的月球土壤帶回地球。這些珍貴的樣本是在月球上最古老、最深邃的結構——南極-艾特肯盆地(SPA)中採集的。SPA盆地作為研究早期太陽系撞擊歷史的關鍵地點,為科學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探究月球的演化。
由於月球缺乏活躍的板塊構造和濃密的大氣層,它成為了一個「天然檔案館」,完整地保存了數十億年前發生的宇宙撞擊痕跡。研究人員透過尖端的分析方法,包括對同位素組成以及如橄欖石和硫鐵礦等礦物質的深入研究,才得以準確辨識出這些來自地球之外的顆粒。GIG的專家們由此推斷,地球—月球系統遭受了比先前估計更多的、來自這些富含水的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
這項直接證據證明了揮發性物質從太陽系外部向內部遷移的過程,這對於解開月球水資源形成的謎團至關重要。除了這項主要發現外,「嫦娥六號」樣本的分析也提供了關於月球地質不對稱性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月球背面的地函含水量明顯少於面向地球的一側,這進一步證實了月球兩側內部結構存在深刻的差異。這些新資訊不僅豐富了現有的科學模型,更促使我們將太陽系早期歷史視為一個統一且相互關聯的過程,其中每個元素都為我們今日所見的樣貌做出了貢獻。
來源
Media Indonesia - News & Views -
Friends of NASA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