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先進的電磁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對黃石國家公園地底下的岩漿系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揭示了公園下方約4至11公里深處存在四個主要的岩漿庫。這些岩漿庫主要由流紋岩質岩漿組成,其中一個岩漿囊的體積相當於約130萬年前梅薩瀑布噴發的規模。研究特別關注東北部火山口區域,該處的淺層流紋岩質岩漿似乎與更深處的玄武岩質岩漿發生交互作用,這可能增加火山活動的可能性。
儘管科學家們強調目前沒有迫切的噴發危險,但他們也承認火山系統的動態變化可能在數十年內發生。黃石公園在過去210萬年間經歷了三次大規模噴發,對全球氣候產生了顯著影響。新的研究指出,黃石火山活動的重心可能正向東北部轉移,過去16萬年來主要集中在火山口下方的岩漿庫,現觀測顯示岩漿似乎正向東北移動。雖然這些岩漿庫體積龐大,足以引發類似過去大規模噴發的事件,但目前的證據表明,短期內不太可能噴發。
東北部區域的岩漿庫與地殼深處的熱源有直接聯繫,為流紋岩質岩漿的生成提供能量,未來可能成為火山活動的焦點。相較之下,火山口西部的流紋岩質岩漿庫與較深的岩漿系統斷開連接並隨時間冷卻,意味著該區域的火山活動可能正在減弱。科學家利用電磁波譜成像技術,偵測地球天然電磁場的變化,繪製出地表下的導電結構,進而提供對黃石火山系統地下結構前所未有的細節視角。
研究人員強調,將火山活動視為週期性事件的觀念是一種迷思。過去大規模噴發之間的平均間隔約為73.5萬年,但這僅基於三個事件的數據,不足以進行統計上的確定。重要的是,目前黃石地底下的大部分岩漿仍然過於固態,難以噴發。然而,隨著地函深處的玄武岩質熱源持續為東北部的岩漿囊提供能量,地質景觀和潛在的威脅格局正在悄然演變。透過先進的監測技術,科學家們正持續深入了解這個複雜的地下系統,以期更有效地評估未來的火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