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週五清晨,菲律賓南部近海發生規模7.4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菲律賓海溝,東達沃省馬奈鎮東南方約62公里處,深度約為23公里。此次地質事件的能量釋放,據專家分析,相當於數十顆原子彈的威力,引發區域內對安全的深層關注。初步災情顯示,地震已造成至少兩人死亡,並在周邊地區,包括達沃市,造成可見的結構性破壞。許多居民形容劇烈搖晃持續了數十秒,難以站穩,凸顯淺層地震對基礎結構的嚴峻考驗。
災情傳出後,總統斐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立即下達指令,要求相關單位展開全面的救援與物資調度工作,展現政府對民生安危的即時回應與承諾,確保援助能日以繼夜送達受困者手中。由於地震發生在海域,沿海地區一度發布海嘯疏散警報,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示警菲律賓沿岸可能出現高達一至三公尺的海浪。然而,該中心在當天下午稍早時確認,海嘯威脅已解除,沿海地區僅偵測到微小海浪,為緊張局勢帶來一絲緩和。
菲律賓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殼活動頻繁,此次強震並非孤例。事實上,僅在兩週前,宿霧島才經歷了一場規模6.9的地震,造成數十人傷亡,顯示該區域正處於地質能量累積釋放的活躍期。專家指出,目前西太平洋火環帶壓力極大,規模七級以上的地震幾乎每月都會發生一次,這提醒著所有身處板塊邊緣的社群,需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自然界的規律與變動。
此次事件也凸顯了區域間的相互連結性。印尼的北蘇拉威西及巴布亞地區,以及太平洋島國帛琉,也曾因本次地震發布海嘯警報,顯示一處的能量釋放會對鄰近海洋環境產生連帶影響。此外,菲律賓火山地震局(PHIVOLCS)開發的「快速地震損害評估系統」(REDAS)軟體,能夠模擬地面震動、山崩及海嘯等災害,並評估對物理損壞和人員傷亡的影響,這類科技的應用與強化,是未來提升抗災韌性的關鍵。
面對持續的餘震威脅,當局持續呼籲民眾保持警覺,避免進入受損建築物,並密切關注官方的最新指示。在這樣的時刻,社會展現出的互助與堅韌,是超越表象的穩定力量,引導著社群從挑戰中汲取經驗,共同邁向更穩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