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當局已於本週啟動雲層播種試驗,旨在以具體行動應對嚴峻的冬季霧霾問題。這項淨化空氣的計畫,是德里政府與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IIT Kanpur)的合作成果,展現了在面對環境壓力時,尋求創新途徑的決心。 根據報導,德里環境部部長西爾薩指出,這項試驗將在未來幾天持續進行,當局預期在未來數小時內,部分地區將出現短暫降雨。
該項目的初步規劃涵蓋了五次預定的空中作業,目標區域鎖定在德里北部及西北部,時間定於2025年10月7日至11日之間。操作的核心是利用一架塞斯納206H(Cessna 206H)型飛機,向雲層中釋放碘化銀等催化劑,期望在每次飛行覆蓋的約一百平方公里範圍內,誘發人工降雨。所有飛行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民航總局(Directorate General of Civil Aviation)的規定,確保在整個試驗期間,操作安全與空中交通管制指令得到完全的遵從。
雲層播種技術,或稱人工造雨,並非新鮮事物,印度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便主要將其應用於緩解乾旱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如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等地都有相關經驗。然而,將其轉向空氣品質管理,則標誌著應用範疇的擴展,意圖利用降雨的物理過程,將懸浮的細懸浮微粒(如PM 2.5和PM 10)沖刷至地面,從而暫時改善空氣品質。印度地球科學部(Ministry of Earth Sciences)過去在CAIPEEX實驗中曾顯示,在理想條件下,降雨量可增加高達46%。
儘管此舉被視為緩解空氣污染的一線希望,但專家們的觀點提醒我們,任何應對措施都應放在更宏觀的視野下審視。有科學家指出,雲層播種的成效極度依賴於氣象條件,特別是雲層的充分濕度,若缺乏適當的雲層,此技術便無從發揮作用。印度理工學院新德里分校大氣科學中心教授拉奧表示,透過人工增雨降低汙染的效果有限,僅能暫時改善數天,之後空氣品質會再度惡化。專家警告,若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排放、車輛污染及農作物殘餘焚燒等污染源頭,空氣品質終將故態復萌,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似乎只是為了讓民眾覺得政府有採取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