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產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歸因於日益變幻莫測的天氣模式。近期報告顯示,降雨量與高溫交替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已對農作物造成廣泛損害,導致收成不如預期。這種不穩定的氣候狀況,正嚴重考驗著全球農民的生產穩定性。農民們正艱難地維持穩定的產出,因為極端天氣事件打亂了精細的生長週期。長時間的潮濕可能引發根部腐爛,而劇烈的日曬則會導致葉片乾枯,這些都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自1981年至2010年,全球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平均產量已因氣候變遷而分別減少了4.1%、1.8%和4.5%。研究預測,若無有效應對措施,到2050年,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至30%。
農產品供應的減少,直接推升了市場價格。為了彌補生產成本的增加,銷售商不得不提高售價,這也意味著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物價,進而影響消費者的支出習慣。例如,2022年,全球糧食價格因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如乾旱、洪水和熱浪)以及地緣政治衝突而飆升,小麥、大米和玉米等主要穀物的價格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局面給農業社群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農民們不僅要面對產量下降的困境,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攀升。長遠來看,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持續發展適應性策略至關重要。例如,農業保險的發展,特別是參數型保險,正成為農民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台灣的農業保險中,參數型保險的品項佔比最高,顯示出其在應對氣候風險方面的潛力。
此外,科技的應用也為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透過先進的氣候模型和農業技術,例如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平台,農民能夠更有效地監測農田環境,精準調控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從而提高生產力並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例如,印度正積極探索科技在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方面的作用,認為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保護農民利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