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彗星3I/ATLAS於2025年10月掠過火星的事件,標誌著一次重大的天文學里程碑。這次近距離接觸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得以深入研究這位來自其他恆星系統的「宇宙訪客」。該天體於2025年7月1日首次被發現,並在2025年10月3日抵達距離火星最近的位置,兩者間的距離不到3000萬公里。為了充分利用這次寶貴的機會,多個軌道探測器被動員起來收集數據,其中包括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的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和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 TGO)。
儘管觀測工作強度極高,但完整觀測結果的發布卻遭遇了延遲,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政府工作的暫停。在等待數據解讀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認為這顆彗星可能帶有技術起源。勒布評估,3I/ATLAS並非完全自然天體的可能性介於30%到40%之間。他甚至提出了「特洛伊木馬」的設想,即一個技術性的人造物體巧妙地偽裝成彗星的形態。這項聲明將科學討論的焦點從單純的天體物理學,轉移到了潛在的行星安全議題上。
根據精確的軌道計算,3I/ATLAS將持續朝太陽系內部推進。預計在2025年10月30日左右,它將到達近日點,即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屆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1.4個天文單位(約2.1億公里)。雖然截至2025年10月9日,科學界的共識仍停留在等待最終數據解釋的階段,但對於這類星際天體的研究熱情並未減退。
歐洲太空總署(ESA)已經著手規劃未來的探測項目,以應對這類星際物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具體而言,ESA計畫在2029年發射「彗星攔截器」任務(Comet Interceptor),其明確目標就是詳細研究像3I/ATLAS這樣的星際天體。這項長期戰略充分體現了國際科學界致力於理解宇宙規律、追蹤這些穿越星際空間的「流浪者」的決心。
在2025年10月1日至7日期間,ESA的火星軌道探測器成功獲得了該天體彗髮(coma)的影像。然而,由於距離遙遠以及曝光限制,彗星的核心(nucleus)仍無法被清晰辨識。雖然我們仍在熱切期盼火星探測器傳回的完整數據,但另一個重要的觀測機會即將到來:當彗星通過近日點之後,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 mission)將在2025年11月對其進行觀測。這次後續觀測有望揭示3I/ATLAS的真實性質及其化學組成,這對於徹底解答其起源之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