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沉沒彈藥意外成為海洋新珊瑚礁:對自然、人類與海洋未來的啟示

编辑者: Inna Horoshkina One

二戰時期生鏽的彈藥正在污染歐洲的海域

時間來到2024年10月,科學家們在德國的基爾灣(Lübecker Bucht)水下進行探測時,發現了一幕令人始料未及的景象:那些因時間侵蝕而鏽蝕的二戰時期彈藥殘骸上,竟繁茂地生長著充滿生命力的濃密生物群落。

Морская звезда ( Asterias rubens ) на куске тротила, части неразорвавшейся нацистской крылатой ракеты на дне Любекского залива. Фотография: Андрей Веденин/DeepSea Monitoring Group/AFP/Getty

原本被設計用來進行大規模破壞的這些軍事遺物,如今轉化成了維繫生命的結構基礎。這項驚人的發現,也成為了2025年科學界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科學家們在森肯伯格研究所(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的帶領下,使用遙控潛水器(ROV)深入調查了這些舊軍事廢棄物傾倒區。他們原以為只會看到死寂的金屬、有毒的汙染斑塊,或是空無一物的海底。

然而,儀器回傳的畫面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事實:每平方公尺的海底,竟棲息著超過40,000個生物個體。

這個密度,已經可以媲美熱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它比周圍的正常海床密度更高,也遠超波羅的海常見的泥質平原。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波羅的海的海底質地鬆軟,缺乏天然的硬質基底,這些硬質結構早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就被人類為了建築工程而大量移除。戰爭遺留的鋼鐵彈藥,恰好成為了自然界少數可用的堅硬附著點。

海洋並不會探究這些金屬的來源,它只是單純地利用了這些結構來支持生命。

波羅的海的海底主要由淤泥構成。由於「採石捕魚」(Stone Fishing)活動,這種活動直到1976年才完全停止,使得天然的岩石基底在很早以前就幾乎被清除殆盡,徹底改變了海底的物理結構。

因此,當V-1巡弋飛彈、火砲彈藥和航空炸彈等金屬外殼沉入海底時,它們填補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空缺:

  • 成為貽貝附著的場所,

  • 提供海星棲息的平台,

  • 為魚類提供藏身之處,

  • 甚至成為鱈魚種群得以恢復的場所。

  • 結構即生命,彈藥原有的毀滅功能已被遺忘,其物理形態成了新的生態支撐。

    研究報告(發表於2025年9月《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中明確指出:雖然三硝基甲苯(TNT)和環三甲叉三硝胺(RDX)確實會滲出,且濃度可能構成威脅,周圍也確實檢測到了戰爭遺留的化學足跡。

    但令人驚訝的是,生物群落主要集中在金屬外殼上,而非直接接觸爆炸物本身。這些海洋生物似乎懂得「避開」那些受汙染的物質。

    這並非生物在艱難地抗爭,而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機制在發揮作用。這完美體現了自然如何對空間進行分類:哪裡適合生存,哪裡條件不佳。這一切都遵循著純粹的能量邏輯,與道德或戲劇性無關。

    德國水域估計沉積了約160萬噸的舊式武器。現在我們了解到,這部分「金屬的過去」已經轉化成了生物學的未來。

    在研究區域內,科學家們發現了10枚納粹德國時期的V-1(Fi 103)巡弋飛彈。這些曾經用於轟炸城市的武器,如今靜靜地矗立在深海,支撐著新的生命體。

    這並非比喻,而是確鑿的現實。

    清理海底是確保安全的重要任務,爆炸的風險和長期的化學汙染不容忽視。然而,一旦移除這些彈藥,圍繞它們生長起來的生態系統也將隨之消失。

    這給科學界帶來了一個嚴峻的難題:我們能否在不摧毀海洋已經在人類垃圾上建立起來的生命的前提下,完成海底的淨化工作?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用專門設計的混凝土人工礁石來替代那些正在腐蝕的彈藥。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

    • 維持現有的生物群落結構,

  • 消除爆炸的隱患,

  • 最大程度地減少毒性釋放,

  • 讓生命得以在其新的棲息地延續。

  • 德國已撥款1億歐元用於啟動此一試點項目。數十年來,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如何移除武器,現在的焦點轉向了如何以更具生態智慧的方式「替代」這些武器。

    這場景並非關乎戰爭,也非單純關於金屬廢棄物。它講述的是自然界持續運作的哲學:

    • 只要存在形態,生命就會隨之而來。

  • 只要有結構,社群就會形成。

  • 只要有空間,秩序就會產生。

  • 波羅的海所展現的,是人類難以企及的智慧:它將破壞轉化為支撐,它接納了戰爭的金屬,卻拒絕了戰爭的意義。它證明了生命可以在最現成的條件下蓬勃發展,而非必須在完美環境中。

    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只要仍有生長的可能,就不存在真正的「死寂之地」。即便是戰爭的殘骸,也能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來源

    • The Guardian

    • Yahoo News Australia

    • The Guardian

    • Mental Floss

    • SciTechDaily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