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採用次聲波技術強化海嘯預警系統
编辑者: Inna Horoshkina One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聆聽」地球的新穎方法,即利用「次聲波」(infrasound)。次聲波指的是頻率低於人類聽覺門檻的聲波。這些如同地球呼吸般微弱的振動,如今已成為早期偵測海嘯的關鍵技術。
根據近期發表於《自然》(Nature)和《科學直通車》(ScienceDirect)等權威期刊的研究顯示,埃及的科學家們正在測試一套創新的預警系統。該系統巧妙地整合了多種感測器,包括大氣感測器、水下探測器以及衛星數據。這種被稱為「智慧三角」的監測架構,使其能夠在海嘯波浪抵達海岸線之前,就「聽見」地震或海底山崩發生的信號。
次聲波信號具備在空氣中傳播數千公里的能力。當地殼深處發生位移時,大氣層會立即產生低頻振動作為「回應」。目前,位於突尼斯、德國和東地中海的監測站網絡已經開始記錄這些「地球的低語」,並對其形態和傳播方向進行精確分析。
研究人員詳細分析了從 2012 年到 2023 年間發生的 32 次大型地震(震級 M≥5.5)。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次聲波技術能夠為沿海地區爭取到寶貴的額外預警時間,而這些關鍵的幾分鐘,正是拯救生命所必需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技術甚至能夠捕捉非地震事件所引發的信號。例如,海底滑坡或氣體噴發等現象,它們可能在沒有明顯前震的情況下引發海嘯。過去無法被察覺的隱藏危機,現在透過儀器,即使是在人類無法聽到的頻率範圍內,也變得「可聽見」了。
埃及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將次聲波技術正式納入其國家海嘯預警系統。同時,從德國到印度的國際研究團隊,正積極繪製「全球次聲波網絡地圖」。透過這些努力,地球將能夠以一種實質的方式,向居住在其上的生命「發出聲音」。
總體而言,次聲波技術的應用代表了地球科學監測領域的一次重大飛躍。它不僅提升了現有預警系統的靈敏度和反應速度,更為科學家提供了理解地球內部活動和海洋災害機制的新視角。這項跨學科的創新,預示著未來全球防災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確保沿海居民的安全與福祉。
來源
Nature
Mysterious seismoacoustic signals of eastern Helwan quarry blasts 2022 - PMC
India plans smart tsunami and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with underwater sensor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