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距今約9900萬年的真蟲化石,為理解古代授粉機制提供了新視角。這塊被命名為*Shaykayatcoris michalskii*的化石屬於平翅蝽科(Aradidae),其發現表明,在白堊紀時期,這些如今較少與授粉相關的昆蟲,可能扮演了重要的授粉角色。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
*Shaykayatcoris michalskii*化石來自緬甸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緬甸琥珀以其卓越的保存品質聞名,能細緻呈現古代生物的細微結構。該化石不僅保留了其虹彩般的外骨骼——這是平翅蝽中前所未見的特徵——更重要的是,其身體周圍附著了植物碎片和花粉顆粒,強烈暗示牠曾造訪花朵並參與授粉過程。
此發現挑戰了現代對真蟲授粉能力有限的認知,指出在白堊紀時期,真蟲的授粉行為可能比現今更為普遍。這項研究不僅改寫了昆蟲演化史的一部分,更為理解開花植物(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線索。當時,許多昆蟲類群與開花植物同步演化,牠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塑造了花朵的結構和昆蟲的口器。像*Shaykayatcoris michalskii*這樣帶有虹彩光澤並沾染花粉的真蟲,可能解釋了某些與現代授粉者(如蜜蜂)不完全匹配的花朵特徵。這也暗示了隨著蜜蜂等專門授粉者的興起,許多真蟲類群可能因此退出了花朵授粉的生態位。
從更廣泛的生態學角度來看,理解古代授粉模式有助於應對當前的生態挑戰,例如現代授粉者數量的下降。透過研究授粉的演化歷史,科學家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種如何應對環境變遷,從而為當前的授粉者保育工作提供寶貴見解。這塊來自白堊紀的化石,不僅是一扇窺探遠古世界的窗口,也提醒我們,在現代生態系統中,那些不顯眼、容易被忽略的參與者,或許也扮演著關鍵的傳粉角色,值得我們更仔細地關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