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帕克太陽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首次直接觀測到太陽大氣中的磁重聯現象,這項突破性的發現證實了近70年來的理論模型,並為理解太陽爆發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提供了關鍵線索。此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8月20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
磁重聯是太陽內部一種極其重要的物理過程,發生於太陽磁力線斷裂並重新連接時,此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並加速粒子。這種能量釋放是驅動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等劇烈太陽活動的引擎,這些活動可能對地球的科技系統造成嚴重干擾,引發太空天氣事件。
帕克太陽能探測器在2022年9月進行的第13次近距離飛掠太陽任務中,捕捉到了關鍵的電漿和磁場數據,直接證實了長期以來被科學家們探討的磁重聯現象。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太陽軌道器(Solar Orbiter)也提供了輔助觀測,進一步支持了這些結論。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的Ritesh Patel博士表示,探測器測量到的數據驗證了數十年前的數值模擬模型。他指出,磁重聯理論的發展歷程長達近70年,從James Dungey在1950年代的博士論文,到Peter Sweet和Eugene Parker(帕克太陽能探測器即以其命名)在1956年發展的理論框架,再到Dungey在1961年發表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理解這一現象。過去,科學家們主要透過成像和光譜學來識別太陽日冕中的磁重聯,但直到2018年帕克太陽能探測器發射後,才首次實現了在太陽大氣中進行原位(in-situ)探測的可能性,這與在地球磁層中進行的NASA磁層多尺度任務(MMS)類似。
理解磁重聯對於改善太空天氣預報至關重要。由磁重聯驅動的太陽風暴可能引發地球上的地磁風暴,導致大範圍的電力中斷和衛星通訊的干擾。這些事件不僅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對依賴衛星技術的現代社會構成潛在威脅,包括導航系統、通訊網絡和電力網等。因此,這次直接觀測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以建立更精確的預測模型,從而更好地保護地球上的關鍵基礎設施。
帕克太陽能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以來,持續為我們深入了解太陽提供前所未有的視角。這次關於磁重聯的發現,不僅解開了太陽物理學中的一個長期謎團,也展現了科學探索的韌性與合作精神,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太陽的動態行為及其對我們星球的深遠影響,並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和科技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