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拉利伯塔德地區的考古學家在利卡帕二世(Licapa II)考古遺址發現了一處擁有 1,400 年歷史的莫切(Moche)精英住宅,這項重大發現為深入了解莫切文明的社會階層及其與其他文化的聯繫提供了新的視角。
由國立聖馬科斯大學考古學家亨利·塔塔萊安(Henry Tantaleán)領導的發掘工作,將此結構確認為「當地精英的小型宮殿」。碳十四定年法顯示,該建築建於公元 600 至 700 年之間,屬於莫切晚期。這處住宅由五間以黃色塗漆的土坯房間組成,並由一道高約一至一點五公尺的牆壁將精英居住區與工藝製作和日常活動區域分隔開來,突顯了居住者的尊貴地位。
出土的高品質莫切陶器,描繪了戰士戰鬥等場景,表明這些器皿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喪葬儀式。進口的陶瓷、紡織品和食物殘骸顯示,居住者享有優渥的飲食,並可能控制了區域貿易。在遺址中發現的亞馬遜捲尾猴、安地斯駱駝和海岸鳥類的骨骸,表明這些異國物品是作為祭品或貢品從鄰近地區帶來的。
莫切晚期(約公元 500-750 年)是文化和政治變革顯著的時期,瓦里帝國(Wari Empire)的影響在利卡帕二世的建築和文物中均有體現。該住宅在公元 700 年左右被廢棄後,被有意地用土坯磚掩埋,這種保存方式使得考古學家得以詳細研究莫切社會。奇卡馬考古計畫(Chicama Archaeological Program)持續在利卡帕二世進行研究,旨在進一步闡明莫切的社會動態和跨文化關係。
利卡帕二世位於莫切文化發展的北部和南部區域邊界,其陶瓷風格顯示該地可能是區域間互動的重要節點,這也支持了莫切社會並非單一中央集權國家,而是由眾多相互作用的聚落組成的複雜網絡的觀點。此外,對利卡帕二世的考古研究也揭示了公元 650 年左右,莫切世界普遍出現的意識形態組織轉變,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莫切社會結構的非國家化和去中心化特徵,並為研究莫切文明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