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於2025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芬蘭的蛾類群落正經歷由氣候變遷引發的顯著轉變。該研究分析了長達兩個30年期間、橫跨芬蘭全國收集的超過22.4萬筆蛾類觀察數據,揭示了氣候暖化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深遠影響。
研究結果指出,適應溫暖氣候的蛾類物種在芬蘭的蛾類群落中比例日益增加,而偏好寒冷環境的物種則在芬蘭北部地區逐漸消失。相對地,芬蘭南部迎來了更多來自歐洲大陸的溫暖適應型新物種,同時大多數原有物種得以延續。這種現象被稱為「物種熱適應化」,是全球氣候暖化下許多生態系統的共同趨勢。
尤為關鍵的是,研究發現蛾類群落組成的變遷速度在芬蘭北部是南部的兩倍。赫爾辛基大學生態變遷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Emilie Ellis博士指出:「蛾類群落組成的變化速率在北部是南部的兩倍。」這種加速的轉變使得北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對氣候暖化的負面影響尤為敏感,增加了物種滅絕的風險。這與歐洲其他地區的趨勢一致,顯示出適應涼爽氣候的物種普遍減少並向北遷移,而溫暖適應型物種則有所增加。
芬蘭北部的蛾類群落,處於許多物種氣候適應範圍的寒冷邊緣,面臨著淨物種損失的更高風險,而非單純的物種替換。這種情況加劇了這些地區物種的滅絕可能性,突顯了氣候邊緣效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此外,研究也強調了土地利用變化與氣候變遷共同影響物種群落的重要性,這意味著保育策略需要同時考量這兩大因素。
這項研究的洞見對保育政策具有重大意義。認識到物種組合最為脆弱的區域,有助於更精準地分配保育資源。例如,在北部地區可能需要採取措施保護那些正在減少的耐寒物種。蛾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包括授粉、植食性以及作為鳥類等其他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蛾類群落的變化可能預示著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功能改變。
為了持續追蹤這些動態並制定有效的保育對策,長期的監測與研究至關重要。志願者的貢獻在這些長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計畫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提供的數據是理解這些複雜生態變遷的基石。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穩定的環境中,氣候變遷的影響也正在悄然且深刻地重塑著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