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探究靈長類動物口部接觸行為的演化根源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新的科學研究聚焦於探討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廣泛靈長類動物中觀察到的口部接觸行為(親吻)的深層演化起源。來自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與佛羅里達理工學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同仁們合作進行評估,認為這種行為模式可能早在 2150 萬至 1690 萬年前的早期靈長類動物中就已出現。這項發表於《演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上的研究,對於理解複雜社會儀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口對口接觸的行為本身並沒有明顯直接的生存優勢,這促使研究人員開始考慮其他的演化驅動力。根據分析,這種姿態很可能是為了評估潛在伴侶,或是在群體內部鞏固現有的社會聯繫而發展起來的。研究人員提出假設,親吻可能源自於理毛(grooming)的行為,即猿類(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互相梳理毛髮的習慣。這些猿類也會透過親吻和擁抱來進行和解或社會互動。

在解釋親吻起源的其他假設中,有一種理論將其與「預先咀嚼」(premastication)的行為聯繫起來。這指的是母親將咀嚼過的食物從口中傳遞給嬰兒的行為,象徵著關懷與依戀。另一種解釋則著重於資訊交換:在親吻時,個體會透過氣味和味道無意識地讀取化學信號,這是一種對伴侶基因相容性的生物學測試。來自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研究員阿德里亞諾·拉梅拉(Adriano Lameira)提出了一個版本,認為親吻可能源自於靈長類動物用噘起的嘴唇,為同伴清除毛髮中的碎屑或寄生蟲的習慣,這種行為隨後轉化為一種表達依戀的姿態。

雖然理毛對於猿猴來說既是衛生程序,也是鞏固社會連結的方式,但對於失去濃密毛髮的人類而言,親吻保留了其作為非語言表達好感的信號作用。文化差異也為這種行為的理解帶來了不同的詮釋;例如,在古羅馬(Ancient Rome),親吻就有不同的類型,像是「osculum」(友誼之吻)和「savium」(情慾之吻),這突顯了該行為的多面性。彼爾姆理工大學(Perm Polytechnic)的科學家們指出親吻會帶來生理上的影響,包括腎上腺素飆升、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提高,以及皮質醇降低,這有助於增強抗壓能力。這些數據表明,儘管親吻的根源可能是生物性的,但其現代表現已與文化規範和心理狀態深度交織。

來源

  • Newsweek

  • Reuter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