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證實發現稀有東部地棲鸚鵡:棲地範圍擴大與生態保育新挑戰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在塔斯馬尼亞的北海岸,納拉溫塔普國家公園(Narawntapu National Park)的範圍內,官方正式確認了瀕危物種東部地棲鸚鵡(Pezophorus wallicus)的存在。這一發現不僅是保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為我們理解這種隱秘物種的真實棲息地範圍,開啟了全新的視野與研究方向。
這項重大發現始於一次偶然的契機:一名消防員在野外偶然發現了一根帶有獨特環狀花紋的羽毛,這隨即啟動了後續更具針對性的科學調查。緊接著,研究人員在公園的西南部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聲學監測。最終,這些監測數據成功記錄並鎖定了這種極度隱蔽鳥類的鳴叫聲。專家指出,儘管東部地棲鸚鵡擁有鮮豔的羽毛,可作為可靠的視覺標記,但由於其天性隱匿,要追蹤牠們的行蹤仍然極為困難,因此聲學證據顯得尤為關鍵。
所記錄到的聲音信號顯示,與已知棲息在南部的族群相比,這些鳴叫聲存在細微的差異。這可能暗示著北部棲息地存在區域性的「方言」或為了適應當地環境而產生的局部演化。此一突破性發現強烈表明,這種罕見的澳洲鳥類實際的分布範圍,可能比過去的假設要廣泛得多。因此,現行的保育地圖與策略亟需進行全面的重新評估與修正,以反映其擴大的潛在棲地。
從歷史角度來看,東部地棲鸚鵡長期以來一直遭受棲息地破碎化的威脅,主要原因包括農業擴張與頻繁的森林火災。進入二十一世紀初的2000年代,該物種的族群數量被評估為危急的低點,這成為牠們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的主要依據。更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對相關物種進行的DNA分析揭示了塔斯馬尼亞族群在遺傳上處於孤立狀態,這使得保護該族群對於維護區域整體生物多樣性的優先級顯著提高,因為牠們代表了獨特的基因庫。
鑑於這些最新的數據,保育措施的重點正轉向加強對塔斯馬尼亞北部地區的監測與觀察,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和保護這一新確認的族群。塔斯馬尼亞自然資源與環境部(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正積極呼籲公民科學家參與其中,請求公眾報告任何潛在的目擊情報。這項正面的進展不僅凸顯了持續保護該物種棲息地的重要性,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於生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展現韌性的理解,為未來的保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希望與動力。
來源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BC New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