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奧秘:生物學與文化意涵的探索特展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正舉辦一項名為「Skin: Living Armor, Evolving Identity」(皮膚:活體盔甲,演化身份)的特展,深入探討皮膚在動物界的多元功能及其與人類文化的深遠聯繫。此展覽由加州科學院策劃,並由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改編巡迴展出,全面性地呈現皮膚的適應性與重要性。

展覽中展示了皮膚在動物界的多樣化功能,涵蓋保護、偽裝及物種間的溝通。參觀者可透過一比一的黑犀牛模型感受其厚實皮層的保護力,並透過互動裝置體驗皮膚感知溫度與質地的能力。展覽匯集了眾多科學標本,說明皮膚如何支撐鱗片、羽毛和毛皮等對生物生存至關重要的結構。

除了生物學功能,該展覽更深入探討人類皮膚顏色的文化意涵,批判性地審視膚色觀念在歷史與社會層面上如何塑造人類身份認同與社會結構。展覽運用歷史文物與場景重現,引導觀眾反思膚色的多層次意義。此展覽的發展深受生物人類學家 Nina Jablonski 博士的影響,她的研究指出,人類皮膚的演化是為了調節紫外線進入皮膚的量,以平衡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與透過紫外線產生維生素 D 的需求。Jablonski 博士進一步探討,人類皮膚顏色的多樣性是演化過程中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結果,而非用來區分人類群體的依據。

展覽旨在促進對人類共享性的理解,強調儘管存在差異,人類本質上是相似大於不同。透過此展覽,觀眾有機會欣賞皮膚的精巧設計,並認識到它不僅是物理屏障,更是身份、文化與演化的載體。展覽鼓勵觀眾從這個關鍵器官的視角,體會生命間的相互連結。歷史上,膚色曾被用來劃分社會階層,例如在亞洲和歐洲社會中,淺膚色曾被視為較高的社會地位象徵。然而,隨著人類遷徙和環境變化,皮膚色素的演化展現了其適應性。展覽亦觸及種族主義和歧視等議題,引導觀眾思考科學與社會文化如何交織影響我們對膚色的認知。

來源

  • CBS News

  • 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