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沙漠發現1200萬年前古海豚化石,揭示古代海洋生態奧秘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秘魯奧庫卡赫沙漠近日出土了一具保存近乎完整的1200萬年前古海豚化石,這項重大發現為古生物學家提供了深入了解該物種的機會。這具化石屬於Lomacetus屬,體長約3.5公尺,其卓越的保存狀態預計將為研究其運動方式、飲食習慣及壽命提供寶貴線索。

奧庫卡赫地區因其豐富的化石紀錄而聞名,數百萬年前曾是一片繁盛的海洋,吸引了眾多海洋生物在此繁衍。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片沙漠成為一個天然的化石寶庫,其中發現的化石記錄了該地區超過4500萬年的海洋演變史。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將這片古老的海底轉變為如今的沙漠景觀,卻也奇蹟般地保存了這些珍貴的古代遺骸。

此次發現的Lomacetus化石與現今棲息於秘魯海岸線附近的鼠海豚有著相似之處,這表明該物種的演化路徑可能與現代海豚有著緊密的聯繫。古生物學家Mario Urbina指出,奧庫卡赫地區是重要的化石遺址,過去曾在此發現過四足鯨魚、史前鯊魚、巨型海龜,甚至在2024年還發現了一顆1600萬年前的亞馬遜河豚頭骨。這些發現共同描繪出中新世時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圖景,以及這些物種如何適應劇烈的環境變遷。

該化石的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Lomacetus屬的認識,該屬屬於肯特里歐頓科(Kentriodontidae),是現代齒鯨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類群。其在南太平洋的出現暗示了中新世時期該物種的分布範圍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廣,這也引發了關於古代遷徙路線的新問題。中新世中期(約1500萬至1100萬年前)曾經歷全球暖化事件,即「中新世氣候最適期」,這段時期溫暖穩定的海洋環境可能促進了包括Lomacetus在內的各種海洋哺乳動物的繁盛。

奧庫卡赫沙漠的化石遺址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庫,也面臨著盜獵和城市擴張的威脅。儘管有保護該區域的提議,但法律保護措施的落實至關重要,以確保這片珍貴的自然遺產得以長久保存,並持續支持科學研究的發展。這項新發現將在經過詳細分析後,有望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成為推廣秘魯自然遺產和古生物學知識的重要載體。

來源

  • Excélsior

  • Correo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