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港正透過一項開創性的生態復育計畫,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為瀕危的牡蠣族群打造全新家園。由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開發的「BioShelters」結構,旨在重現因都市發展而消失的自然棲地,為恢復雪梨港重要的牡蠣礁生態系統注入新動力。
這些創新的BioShelters結構是以回收塑膠模具為基礎,填充了摻雜碎牡蠣殼的混凝土製成。此設計巧妙地模擬了天然礁石的複雜結構,為牡蠣的定殖和成長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牡蠣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牠們每天能過濾高達100公升的水,同時也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將牡蠣殼融入混凝土配方中,不僅能促進新牡蠣的附著,更有助於這些重要礁石的重建。
此計畫是新南威爾斯州恢復牡蠣礁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澳洲政府已為雪梨喬治河河口的牡蠣礁復育提供了資金,目標是重新引入澳洲平牡蠣。早期試驗顯示BioShelters的成效顯著,一個於2020年安裝的原型已成功吸引了牡蠣、海藻、海帶及小型魚類棲息,這項驗證已促成新的永久性安裝項目,包括在新的雪梨魚市場地點。
未來的計畫將進一步精進3D列印製程,以實現直接混凝土澆築,並調整模組化設計以適應各種海堤配置,進一步擴大復育範圍至整個雪梨港。BioShelters計畫與雪梨海洋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合作,展現了如何結合尖端科技與海洋生物學,以應對環境挑戰並恢復海洋景觀。研究顯示,超過99%的新南威爾斯州野生牡蠣族群因污染、沉積和海岸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而消失。牡蠣礁的復育不僅能改善水質,還能增加魚類數量,並具有碳封存的潛力,因為碳會隨著牡蠣的生長併入其外殼。此類創新方法為解決嚴峻的生態問題提供了充滿希望的途徑,也體現了科技在促進環境永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