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中國鶴群遷徙盛況與全球保育挑戰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西元2025年秋季,中國正值候鳥南遷的關鍵時期,壯觀的鶴群遷徙景象吸引了廣泛關注,同時也凸顯了當前生態保育工作所面臨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在內蒙古的尚都河國家濕地公園,估計有近六萬隻鶴類在此短暫歇息,其中包括約四百隻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的白頸鶴。這些珍貴的旅者預計在十一月中旬之後才會啟程,繼續飛往南方。與此同時,被不丹視為吉祥象徵的稀有鳥類黑頸鶴的保育工作也受到國際重視,其棲息地保護,例如不丹富畢卡山谷的保育中心,是全球鶴類保護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彰顯了跨區域的生態連結性。在黑龍江省的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的數量亦見增長,牠們正積極為南遷儲備能量。

依據專家預測,隨著冷空氣的南移,這波遷徙潮預計在十月底前結束,屆時鶴群將陸續抵達長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區域度過嚴冬。此外,近期在北京一帶觀察到壯觀的「鶴浪」現象,專家指出,這是由於小型鶴種在遷徙高峰期集結所致,此景觀預計將持續至十一月。近期北京的觀鳥活動中,還記錄到罕見的草原鹞,顯示出該地區作為遷徙通道的重要性。

然而,鶴類的生存之路充滿挑戰。數據顯示,自上世紀八〇年代以來,全球28種濕地鶴類中,已有高達19種的族群數量呈現下降趨勢。棲地流失、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事實上,全球現存的鶴類中,有高達11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瀕危甚至嚴重瀕危等級,這警示著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照護必須更加細緻入微。

面對此景,中國正積極推動多層次的保育策略。例如,在江蘇省的東台市,地方政府正著手進行廢棄濕地的收復與沿海灘塗的修復工作,旨在優化鶴類的棲息環境,為這些遷徙者打造更穩固的「中繼站」。此外,公眾參與的賞鳥活動,透過記錄物種的分布情況,也為科學研究與保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體現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潛在和諧。

整體而言,中國2025年的鶴類遷徙景象展現了生命的韌性與活力,但要確保這些優雅生靈的長遠福祉與生態系統的平衡,需要更深層次的協作與持續的行動,將每一次的觀察與干預,都視為對整體生命網絡的責任與承諾。

來源

  • news.cctv.com

  • 珍视自然瑰宝 守护候鸟迁飞

  • 鸟类学专家回应北京出现“鸟浪”:系小体形鸟类集群迁徙

  •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现身黑龙江多地

  • 观鸟正当时!一起来“候鸟天堂”看万千精灵蹁跹飞舞

  •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