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貓咪常被視為獨立自主的動物,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正逐步顛覆這項觀念,揭示了牠們與人類之間深刻的情感連結。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貓咪是獨行俠的刻板印象,更深入探討了牠們可能面臨的分離焦慮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與照護這些毛茸茸的家庭成員。
過去,由於貓咪狩獵習性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牠們是獨來獨往的生物。但科學研究,特別是受到嬰幼兒依附行為研究啟發的實驗,已證實貓咪能與飼主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在實驗中,貓咪在與飼主短暫分離後重聚時,大多會尋求親近並感到安心,這顯示牠們的情感依賴並非膚淺,而是結構性的,如同幼童與父母或犬隻與飼主之間的連結一般。這種深刻的連結也意味著,當牠們與主要的照顧者分離時,可能會經歷顯著的壓力與不安。
貓咪分離焦慮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估計約有10%至20%的貓咪會表現出相關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影響貓咪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擾亂家庭的和諧。早期研究,如2002年的分析,已記錄了貓咪分離焦慮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的鳴叫、破壞家具、隨意排泄,甚至過度理毛。儘管犬隻的分離焦慮早已被廣泛認識,但貓咪的此類問題卻因其「獨立」的形象而延遲了被識別與接受的過程。直到2020年代,更為紮實的研究數據才確認了此問題的普遍性。
一項針對223隻貓的研究發現,有13.5%的貓咪表現出分離焦慮的跡象,常見症狀包括抓撓家具、過度鳴叫和在家中亂排泄。更嚴重的情況下,貓咪可能出現厭食、憂鬱等症狀。研究還指出,一些因素可能增加貓咪罹患分離焦慮的風險,例如獨居、缺乏玩具,以及飼養環境等。年輕飼主(18-35歲)的貓咪也似乎有較高的發生率。整體而言,約十分之一的家貓可能面臨此問題。飼主常透過貓咪過度鳴叫、依偎或過度熱情的迎接來察覺牠們的不安。
當貓咪的分離焦慮變得嚴重時,症狀會加劇,可能包括長時間的哀鳴、攻擊性行為、隨意大小便,甚至因焦慮而自殘。長期的情緒壓力也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冷漠或與壓力相關的生理疾病。
為了解決貓咪的分離焦慮,需要採取多面向的策略。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提供豐富的環境(包括多樣化的玩具和貓抓板),以及避免突然離家是關鍵。透過漸進式的脫敏訓練,讓貓咪逐漸適應獨處,並逐步延長獨處時間,已被證實是有效的方法。對於較為嚴重的案例,獸醫可能會建議使用合成費洛蒙或處方藥物來協助管理貓咪的情緒,進而提升牠們的生活品質。
這項研究的發現,不僅證實了貓咪並非孤僻的動物,而是擁有深厚社會連結的生命,也為飼主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來理解和關懷牠們的情感需求。透過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能與貓咪建立更和諧、更具支持性的關係,讓牠們在我們的陪伴下,也能安心地享受獨處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