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政府於2025年初曾積極推動將人工智慧(AI)融入公立教育體系,計畫推出數學和英語等科目的AI數位教科書,以提供個人化學習體驗並跟上全球AI教育趨勢。然而,此計畫引發了家長對螢幕時間和數據隱私的擔憂,以及教師對工作被取代的疑慮。最終,由於廣泛的社會反對與浮現的技術法律問題,南韓政府於2025年8月宣布取消強制性的AI教科書政策。
隨後,一項法案將AI資源重新歸類為「教育材料」,不再享有官方教科書的地位及相關政府補助。此舉反映了社會對AI影響就業的廣泛焦慮,特別是擔心AI可能自動化教學任務,加劇競爭激烈的領域的失業問題。據報導,南韓國會於2025年8月4日通過一項法案,將AI應用程式從教科書的地位降級為教育材料,此修正案立即生效,剝奪了AI數位教科書作為官方教材的法律和財政基礎。此前的2024年,類似法案曾因時任代理總統否決而未能通過,但這次的修正案在國會獲得通過,標誌著政策的重大轉變。
產業內部人士認為,南韓的經驗為全球市場敲響了警鐘,凸顯了在未充分解決各方關切之前快速採用AI所帶來的風險。例如,美國在考慮類似的AI整合時,可以借鑒這些教訓,強調審慎規劃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重要性。南韓此次政策的轉變,顯示其將AI定位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人類教學,並強調了倫理框架和技術增強人類角色的混合模式。
此次政策的逆轉,也突顯了在教育領域處理AI相關的隱私、公平性和依賴性風險的重要性。據統計,在2025年3月,僅有不到30%的小學使用了新的AI教科書,使用率集中在英語和數學科目。教師培訓方面也存在不足,高達98.5%的受訪教師認為AI教科書的培訓機會不足。國際社會的討論現正聚焦於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應對不斷演變的AI格局。
總之,南韓的經驗為全球教育界提供了寶貴的一課,強調了謹慎實施、建立健全的回饋機制,以及在利用AI潛力同時減輕其風險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這場風波也讓許多投入AI教科書開發的公司面臨危機,估計總投資額達8000億韓元(約合5.8億美元),部分公司已開始進行重組和裁員,預示著該產業可能面臨全面性的危機。南韓的這次教育政策調整,為全球學校在引入AI技術時,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反思機會,提醒我們技術的進步必須與社會的接受度、倫理考量以及對人類價值的尊重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