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同理心和創造力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鍵,這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富有同情心和合作的社會。這項由 Gungordu、Hernandez-Reif、Walker 及其同事在《國際兒童與教育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強調了這些能力如何共同塑造學齡前兒童與他人的互動方式。親社會行為,即有利於他人的行為,對健康的社會互動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同時表現出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創造力(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的兒童,更有可能表現出友善和樂於助人的行為。 研究人員觀察了 3 至 5 歲的兒童,使用測試和觀察來衡量同理心和創造力。他們發現,在這兩方面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兒童,更傾向於分享、幫助和安慰他人。這項研究表明,同理心和創造力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些技能在大腦中共享神經元網絡,尤其是在與社會理解相關的區域。這些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側重於孤立的情感或思維技能。相反,該研究表明,同時培養想像力和情感理解是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關鍵。這可能包括在學校中使用講故事、角色扮演和創意活動。 這項研究強調了早期兒童教育在塑造未來幾代人方面的重要性。透過培養同理心和創造力,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變得更具社會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為建立一個更友善、更具協作性的社會做出貢獻。
同理心與創造力:學齡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關鍵
编辑者: 🐬Maria Sagir
來源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