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署了一项旨在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该项目规划每年通过蒙古国向中国输送高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期为30年。此举标志着俄罗斯在失去欧洲市场后,正积极寻求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并进一步巩固与中国的战略能源伙伴关系。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建设,被俄罗斯方面誉为全球天然气行业规模最大、资本密集度最高的项目之一。该管道将从俄罗斯的亚马尔气田出发,横跨蒙古国,最终抵达中国。此举不仅能加强俄中两国间的能源联系,也有望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可能降低中国对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的依赖,特别是来自美国的LNG。根据报道,Gazprom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表示,该管道的天然气价格将低于Gazprom目前向欧洲客户的销售价格,这显示出俄罗斯在争取中国市场时的灵活性。
除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双方还同意增加现有能源供应的规模。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年供应量将从380亿立方米提升至440亿立方米,而通过远东地区及萨哈林岛的输气量也将从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这些举措共同描绘了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日益紧密的合作图景。
该协议的签署,是在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能源出口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进行的。专家分析认为,此举表明中国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并未过多顾虑西方的态度,显示出中国在能源地缘政治中的独立立场。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独立。
尽管备忘录的签署是重要一步,但关于天然气价格、融资细节以及具体的建设时间表等关键商业条款,仍有待进一步的谈判和确定。然而,项目的推进本身就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在深化,并且这种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作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其能源进口策略的调整,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俄罗斯则通过拓展东方市场,努力平衡其能源出口结构,以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此次协议的达成,是两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寻求共同发展和稳定能源供应的体现,也预示着亚洲能源市场格局的潜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