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预测:东亚地区若齐心协力,有望在2050年前显著减少臭氧污染

编辑者: S Свет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研团队近期发布了一项深入研究,对东亚地区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对流层近地面臭氧(O3)污染,提出了详细的预测。这种有害污染物并非直接排放,而是在阳光照射下,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NTU的专家们强调,当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力度和持续性,将直接决定未来该地区的污染水平走向。

该研究的核心结论指出,如果东亚各国能够维持现有对NOx和VOCs的减排速度,那么到2050年,区域内的臭氧水平预计将实现显著下降。预测数据显示,与作为历史基准的2000年以前的水平相比,每年可减少36,000吨的臭氧排放量。这一积极的转变,是各国在政治层面和工业领域持续推行监管措施,致力于净化大气环境的直接成果。

然而,NTU的模型同时也描绘了一个令人警惕的对比情景:一旦遏制排放的努力有所松懈或力度减弱,情况将急剧恶化。在这种假设下,预计到2050年,臭氧污染量将出现反弹,每年增加22,000吨。参与这项研究并运用复杂大气模型的科学家,包括副教授史蒂夫·伊姆(Associate Professor Steve Yim)和教授约瑟夫·苏恩(Professor Joseph Sun),特别提醒,治理臭氧的关键在于对臭氧前体物(NOx和VOCs)进行精细化调控,而非试图直接从大气中清除已形成的污染物。

对亚洲环境趋势的分析显示,东亚和东南亚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该地区超过90%的人口,且污染程度普遍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数据显示,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在PM2.5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方面位居全球第二。因此,对作为臭氧前体物的NOx和VOCs进行控制,不仅能减少O3污染,还能有效降低由其他污染物引发的死亡风险。此外,鉴于东南亚地区特有的热带气候条件,科学家们建议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例如加强对航运业和工业排放的规范。

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各国能够采取比当前实践更为果断和积极的措施,那么到2050年,每年可避免高达36,000例的过早死亡。这有力地证明了该区域空气质量的未来,完全取决于各国是否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并持续、一贯地落实既定的发展路径。空气治理,任重道远,需要集体智慧和不懈努力,方能实现蓝天白云的愿景。

来源

  • Tamil Murasu

  • NTU Singapore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