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与国家项目加速将AI算力中心部署至太空与月球,以减轻地球资源压力

编辑者: S Света

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和各国政府的太空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其部署到地球之外的广阔空间。这一战略性转移旨在缓解AI指数级增长的计算需求对地球能源和土地资源造成的日益严峻的压力。截至2025年11月,这些项目已涵盖了低地球轨道(LEO)和月球表面,并且正处于不同的实施阶段。

谷歌的“捕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便是其中的代表。该计划设想在太阳同步低地球轨道上部署太阳能驱动的卫星群。这些卫星将配备张量处理器(TPU)以进行机器学习任务,从而能够利用几乎不间断的太阳光照,其产生的能源潜力可能比地面同类设施高出八倍。谷歌计划与Planet公司合作,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原型卫星,作为验证关键技术的“训练任务”。为确保性能与地面数据中心相媲美,谷歌正在研究通过激光光学链路实现卫星间每秒数十太比特(terabits per second)的数据吞吐能力。

与此同时,专注于月球数据存储的Lonestar Data Holdings公司已经证明了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在2024年2月,该公司通过“独立任务”(Mission Independence)成功将《美国独立宣言》文本传输至月球着陆器,并接收回《宪法》和《权利法案》。Lonestar在2025年2月继续推进,将其“自由”数据中心货舱集成到了Intuitive Machines公司的“雅典娜”(Athena)月球着陆器上,该着陆器已被运往卡纳维拉尔角准备发射。这个旨在实现长期数据存储的设备,将利用太阳能和月球环境的自然冷却优势。

国家层面的项目也展现出显著进展。中国于2025年5月14日,利用“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了首批12颗人工智能控制卫星,这是“三体计算星座”(Three-Body Computing Constellation)项目的一部分。这批由ADA Space和浙江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初始卫星群,目前已能提供每秒5拍次运算(POPS)的计算能力和30太字节(terabytes)的板载存储。中国的最终目标是部署多达2800颗卫星,总计算能力达到1000 POPS,并利用太空真空作为天然冷却系统。

行业远见者,包括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都支持将重型基础设施从地球转移出去的趋势,他们将月球视为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地,因为它拥有充足的太阳光照和低重力环境。蓝色起源于2025年11月13日成功完成了其“新格伦”(New Glenn)火箭第一级着陆,目前正在开发用于在太空中组装此类设施的运输工具。这些举措标志着到2025年底,太空数据中心已从概念规划阶段转向工程实现,成为技术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也引发了关于辐射防护和数据主权等关键问题的讨论。

来源

  • The Hans India

  • Forbes

  • PR Newswire

  • Data Center Dynamics

  • Reuters

  • Tom's Hardware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