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终结塑料污染的全球性条约谈判近日在日内瓦遭遇重大阻碍,一份关键的草案文本因未能充分解决塑料生产限制和有毒化学品监管等核心问题,遭到多数参与国的广泛驳回。此次谈判原定于2025年8月14日结束,但各国在条约的范围和力度上存在显著分歧,使得达成一项有意义的协议的前景变得不明朗。
草案文本未能满足许多国家的期望,包括欧盟和肯尼亚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批评该文本“不可接受”,缺乏“清晰、强有力且可行的措施”,并且没有包含任何“全球性约束性义务”。巴拿马的谈判代表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份草案是“投降”,而非“雄心”。批评者认为,该草案未能触及塑料污染的根源——即无止境的生产扩张,并忽略了塑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据估计,每年全球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其中一半是为一次性用品,而只有不到10%的塑料得到回收。
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伊朗为代表的“相似立场国家”集团,则倾向于将条约重点放在废物管理而非生产限制上。他们强调共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共识就没有值得签署的条约”。这一立场反映了石油生产国对可能影响其产业的限制措施的担忧。然而,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内的环保组织则发出严厉警告,指出谈判时间的紧迫性,并强调若未能达成协议将导致“更多损害、更多伤害、更多痛苦”。
此次谈判的僵局凸显了在环境责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各国在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曾一致同意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应对塑料污染,但核心分歧依然存在。许多国家,包括欧盟和拉丁美洲国家,呼吁对塑料生产设定上限并监管有毒化学品,而石油生产国则力主侧重于废物管理和回收。这种根本性的立场差异,使得弥合分歧、达成一项能够有效应对塑料危机并平衡各方关切的条约变得异常艰难。谈判的最终结果,将对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也考验着国际社会在应对共同挑战时的决心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