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共和国于2025年10月3日至4日举行了议会选举。亿万富翁、右翼民粹主义政客安德烈·巴比什领导的ANO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赢得了200个议会席位中的80席,得票率约为34.5%。 中右翼的“一起走”(Spolu)联盟位居第二,获得23.4%的选票和52个席位。 选举结束后,巴比什表示有意组建政府,可能与其他政党组成联盟,但也承认需要其他政党的支持,并点名了极右翼的“自由与直接民主”(SPD)党(得票率7.9%)和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汽车党”(Motorists)(得票率6.78%)。 此次选举结果标志着巴比什政治生涯的又一次重要回归。 投票率接近69%,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尽管巴比什的ANO党赢得了最多的席位,但其未能获得议会绝对多数,这意味着组建政府的过程将充满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巴比什可能需要与其他政党进行艰难的谈判,以确保其政府能够获得议会信任。
此次选举结果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对捷克外交政策可能产生的潜在转变。 巴比什的胜利引发了外界对其未来外交政策走向的担忧,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和与欧盟关系方面。 分析人士担心,如果巴比什与SPD和汽车党等极右翼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捷克可能会调整其对乌克兰的支持,并可能更倾向于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 此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政府在对俄制裁和对乌援助问题上采取了与欧盟主流立场不同的态度。 巴比什本人也曾表示,乌克兰尚未准备好加入欧盟,并认为捷克的弹药援助计划应由北约协调,而非独立进行。 他强调捷克将继续通过欧盟机制援助乌克兰,但会限制直接援助,优先考虑本国公民。 一些欧洲媒体预测,如果巴比什组阁成功,新政府将调整捷克内政外交政策,更注重国内民生,在移民、气候变化等政策上与欧盟意见相左,并可能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巴比什在竞选期间,其竞选活动主要聚焦于国内议题,如经济增长、减税和能源价格,同时对欧盟的“绿色新政”和移民政策表示反对。 他曾于2017年至2021年担任捷克总理,在此期间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保持了密切关系,在移民和国家主权等问题上持有相似观点。 巴比什自称为“特朗普主义者”,并效仿特朗普的MAGA口号,发放印有“强大捷克”的棒球帽。 他是匈牙利领导人维克托·欧尔班的盟友,在欧洲议会中与多个右翼政党联手,挑战包括去碳化在内的欧洲政策主流方向。
捷克总统帕维尔在选举后表示,他将确保捷克保持亲西方路线,并维护民主制度。 尽管巴比什表示自己是亲欧洲和亲北约的,但与极右翼政党的潜在联合,以及他本人对欧盟部分政策的批评态度,都使得外界对其外交政策的实际走向保持警惕。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巴比什重新执政,捷克可能会与欧尔班领导的匈牙利,以及菲佐领导的斯洛伐克一道,成为欧盟的“眼中钉”。
此次选举结果不仅是捷克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可能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巴比什政府的外交政策选择,特别是其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以及与欧盟的关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