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荷兰向印度尼西亚正式归还了包括“爪哇人”遗骸在内的28,000多件化石,此举标志着荷兰在纠正殖民时期不公正现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次归还遵循了独立殖民文物委员会的建议,该委员会认为这些文物的获取可能侵犯了当地居民的权利,并且这些藏品“从未属于荷兰”。“爪哇人”化石由荷兰古人类学家尤金·杜布瓦(Eugène Dubois)在19世纪末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掘,其中1891年发现的颅骨碎片和股骨被认为是直立人(Homo erectus)的早期化石证据,对理解人类进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杜布瓦最初将其命名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并认为这是连接猿类和人类的“缺失环节”,但这一发现从一开始就引发了广泛争议。
此次归还标志着荷兰政府在纠正殖民历史不公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是该国根据殖民文物委员会建议进行的第六次文物归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归还殖民时期文物的趋势,例如德国和伦敦的霍尼曼博物馆(Horniman Museum)在2022年将贝宁青铜器归还给尼日利亚,以及荷兰此前已向印度尼西亚归还了200多件文物。这些行动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所有权和历史正义日益增长的关注。
“爪哇人”化石的年代测定表明,它们可能生活在70万至149万年前。这些化石不仅是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料,对印度尼西亚而言,它们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此次归还不仅是文物返还,更是对过去不公正行为的承认和修正,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荷兰和印度尼西亚双方均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归还,能够继续深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让这些珍贵的化石继续为人类的进化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