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于2025年9月29日签署了一项法律,正式宣布俄罗斯退出《欧洲防止酷刑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CPT)。此举标志着俄罗斯在羁押场所待遇方面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重大转变。
此前,俄罗斯国家杜马于9月17日一致通过了相关法案,联邦委员会也于9月24日表示支持。退出该公约意味着俄罗斯正式终止了其于1996年签署、1998年生效的这项国际协议。该公约设立了欧洲防止酷刑委员会(CPT),其专家有权不经事先通知即可访问羁押场所,以监督条件并防止酷刑的发生。自2022年俄罗斯退出欧洲委员会后,其在CPT的代表资格已被冻结。法案的解释性说明指出,由于欧洲委员会阻止了俄罗斯新成员的选举程序,自2023年起,俄罗斯已不再拥有CPT的代表。
尽管退出了该公约,俄罗斯的国内法律体系仍然保障免受酷刑的权利。俄罗斯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人身尊严受到保护,禁止酷刑、残忍和其他形式的虐待。此外,2022年俄罗斯对《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86条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酷刑”的定义并确立了追究其适用责任的法律依据。
俄罗斯人权委员会成员叶娃·梅尔卡切娃表示,退出公约并不意味着国内合法化酷刑,俄罗斯的法律仍将禁止此类行为。然而,人权组织“反对酷刑委员会”负责人谢尔盖·巴比涅茨则认为,退出公约是俄罗斯拒绝履行国际协议的趋势之一,可能会导致外部监督的减少。俄罗斯退出CPT的举动,在国际人权监测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虽然国内法律框架依然存在,但缺乏CPT这样的国际监督机构进行不定期访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被羁押者的保护。俄罗斯国内法律的有效性,将是未来保障人权的关键所在。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人权机制影响的复杂性。俄罗斯自2022年退出欧洲委员会后,其在CPT的代表资格便已受阻,这为此次退出公约埋下了伏笔。同时,俄罗斯仍是《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等其他国际条约的缔约国,这些条约也为其国内人权保护提供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