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问二号”深空回眸:五星红旗映照蔚蓝地球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2025年10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一组由“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深空影像。画面中,探测器搭载的五星红旗与返回舱在宇宙中清晰可见,背景是地球。这张由探测器机械臂上的相机捕捉的画面,标志着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进入新里程碑。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025年5月29日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后,中国行星际探测工程的又一次重大跨越。探测器配备了11台精密仪器,包括相机、光谱仪和雷达,用于在采集样本前对小行星进行分析。截至2025年10月1日,“天问二号”已在轨飞行125天,目前距离地球约4300万千米,距离其主要目标近地小行星2016 HO3约4500万千米。在此期间,探测器顺利完成了多项在轨测试,空间环境载荷已开机探测并开始获取科学数据。

“天问二号”的任务设计周期约为十年,其核心目标是前往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并采集样本,预计在2027年底完成返回舱的着陆回收。之后,探测器还将继续前往主带彗星311P进行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也被称为469219 Kamo'oalewa,是一个独特的地球准卫星。它以一种使其保持在地球附近的方式绕太阳运行,可能作为地球的稳定伴侣长达数百年。这颗小行星估计直径在40到100米之间,于2016年由Pan-STARRS望远镜发现。科学家们对Kamo'oalewa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与月球样本的光谱特征相似,这表明它可能是一块月球碎片。小行星2016HO3被视为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主带彗星311P/PANSTARRS是另一个引人入胜的目标。它于2013年被发现,表现出彗星般的活动,喷射物质并形成多条彗尾,这种现象归因于其快速自转。而主带彗星311P则为研究小天体的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提供了独特窗口。

此次任务的工程目标在于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的采样技术、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以及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攻坚克难,为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小行星探测领域贡献了经验。

“天问二号”的壮举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月球探测的“嫦娥”系列,到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再到此次的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国正稳步迈向深空,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任务成功完成后,中国将与日本和美国一道,成为少数几个完成小行星样本返回这一复杂壮举的国家之一。为全人类揭示宇宙的更多可能。

来源

  • Space.com

  • CCTV News

  • Friends of NASA

  • Space.com

  • CGTN News

  • China.org.cn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