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的江门地下中微子探测器(JUNO)已于2025年8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粒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筹备与建设,JUNO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精度最高的中微子专用科学装置。
中微子是质量极小且不带电荷的亚原子粒子,能够穿透物质而不被察觉。JUNO探测器主体是一个直径35.4米、深埋地下700米的巨大透明球体,内部填充了20,000吨闪烁液体,并配备了超过45,000个光电倍增管,以捕捉中微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光信号。该探测器位于台山和阳江核电站约53公里处,这一独特选址使其能够精确测量来自核电站的中微子能谱,从而确定中微子质量排序这一粒子物理学的核心问题。
JUNO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确定中微子的质量排序,这是理解宇宙基本构成的重要一步。此外,它还将深入研究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层和地球的中微子,为探索未知物理现象,如寻找惰性中微子和探测质子衰变,开辟新的途径。该实验预计将运行至少30年,并具备升级潜力,以进行对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等理论过程的探测。
JUNO项目是一项广泛的国际合作,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74个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这项耗资约27亿元人民币(约合3.77亿美元)的重大科学工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中国承担了约80%的建设成本。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探测器纯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克服的巨大挑战,都体现了全球科学家们为推动基础科学进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JUNO的成功启用不仅是技术上的壮举,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又一次飞跃。它将为我们揭示物质本质和宇宙演化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带来颠覆性的科学发现。该项目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共同推动粒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