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量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成功地将量子物理学的原理与生物系统相结合。他们通过改造海洋生物(如水母和珊瑚)中的荧光蛋白,创造出一种名为“生物量子比特”(biocubits)的高效量子信息载体。这些生物量子比特能够同时处于两种状态,即“叠加态”,这一特性为开发能够探测细胞内部最精细结构的新型设备打开了广阔的前景。这项突破性研究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生命系统的理解,并催生出全新的高科技设备。
与只能表示0或1的经典计算机比特不同,量子比特(qubits)能够同时存在于0和1两种状态,这极大地增强了计算能力。然而,在生物体内部应用量子比特此前一直受到所需特殊条件的限制。此次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利用激光照射来观察蛋白质状态的显微镜。实验在纯蛋白质、人体口腔细胞以及大肠杆菌等活体生物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蛋白质作为量子比特的运行时间约为16微秒,虽然短于其他量子比特的制备方法,但这是首次在活体生物中成功测量到量子特性。
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为量子传感在活体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设计量子材料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思路。研究人员指出,利用大自然自身的进化和自组装工具,可以克服当前基于自旋的量子技术所面临的一些障碍。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标志着量子工程与分子生物学交叉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预示着量子物理与生物学界限的逐渐模糊,一个真正具有变革性的科学时代正在开启。这项开创性工作得到了芝加哥大学伯格格伦量子生物学和医学中心的支持,该中心得益于2100万美元的慷慨捐赠。
此外,量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拓展。例如,在光合作用中,量子相干性被发现起着关键作用;在酶催化反应中,量子隧穿现象也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表明,量子效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在活体生物中精确测量这些效应仍具挑战性。芝加哥大学的这项研究,通过将荧光蛋白转化为生物量子比特,为在活体细胞内进行量子传感提供了可能,有望在生物医学成像、疾病早期诊断以及开发新型生物技术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化,探索量子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更多奥秘,并推动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