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的开创性国际研究,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地球地质时间尺度(GTS),为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洞见。这项由麦吉尔大学的Shaun Lovejoy教授和天主教宗座大学的Fabrice Lambert副教授等国际科学家团队进行的研究,挑战了传统上将地质时间视为线性进展的观念。
研究聚焦于过去5.4亿年的显生宙,通过分析地质界线事件的时间密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事件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一种多重分形模式。这种模式表明,地球历史中存在着稳定时期与突发性、大规模事件交织的复杂节奏。Spiridonov教授指出,地质时间尺度虽然在教科书中显得井然有序,但其界线却讲述了一个更为混沌的故事,而这种看似不规则的“噪声”恰恰是理解行星变化及其潜在幅度的关键。
研究团队引入了一种名为“复合多重分形-泊松过程”的数学框架来模拟这些复杂的模式,该模型将地球系统变化描绘成层层嵌套的层级性集群。这一发现意味着地球的历史并非随机发生,而是跨越不同尺度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研究估计,要捕捉地球的完整变化范围,即地球的“外时间尺度”,至少需要5亿年,理想情况下接近10亿年。这表明,研究时间跨度较短的分析可能会遗漏重要的极端事件,尤其考虑到人类历史仅发生在近期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地球过去的理解,还有助于改进未来行星变化的预测模型。通过认识到地质事件的多重分形本质,科学家们能够构建更精确的模型来预期未来的地质现象。该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立陶宛研究理事会以及智利ANID-Fondecyt等机构的资助。研究结果强调,通过考虑地质界线的分形结构,可以减少对过去气候、生态系统和行星变化解释中的偏差,从而为预测地球的未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研究人员强调,理解地球行为的全部范围,无论是平静时期还是突发的全球性动荡,都需要至少覆盖半个亿年,甚至一个亿年的地质记录。
研究团队分析了包括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制定的地质时间尺度以及基于颗石藻、笔石和菊石等古代生物化石的生物地层时间尺度。在所有这些时间尺度上,从局部到全球,都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模式:时间单位的界线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聚集的现象,并被长时间的相对平静所分隔。这种极端的不均匀性被多重分形的概念所描述,即在不同尺度上重复出现的数学模式。Spiridonov教授解释说,这种多重分形逻辑揭示了可变性如何在时间中级联,表明地球系统的变化不仅是不规则的,而且是深度结构化和层级化的。这对于理解地球的过去和模拟其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